上圖為延平郡王祠的石牌坊與山門,攝於2021年。
臺南的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開臺聖王廟或鄭成功廟,是清領時期官方最早紀念鄭成功的祠堂。
在日治時期,因為鄭成功的母親為日本人田川氏,祠堂直接被改為開山神社,是臺灣唯一從廟宇轉為神社的案例。
目前的延平郡王祠是在1964年重建,從木造神社改為鋼筋水泥造的中國北方式建築,並鋪上代表中國宮殿形式的琉璃瓦。
上圖為延平郡王祠附近的鄭成功雕像,攝於2021年。
1662年,鄭成功因病在臺南去世,得年39歲,他的兒子鄭經繼位成為延平王。
鄭氏王朝為了反清復明,並解決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派兵在臺灣西南部平原開墾,與平埔族人經常發生衝突,對統治臺中地區的平埔族聯盟,即以大肚社頭目為共主的「大肚王國」造成威脅。
1670年,明鄭與大肚王國正式開戰,最終大肚王跟他的部落戰敗,平埔族人撤退至南投埔里、水 里一帶,這場戰爭被稱為沙轆社之役。
根據語言學家李壬癸的田調資料,邵族人原本居住在嘉義地區,因為生存環境受壓迫而與明鄭軍隊起衝突。邵族人戰敗後逃至阿里山,後來在山裡打獵時遇到白鹿引導,帶領族人遷徙至日月潭附近,與沙轆社之役的發展非常相似,特此一書。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沙轆社之役」,共計三項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