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新世界
本章節 4593 字
更新於: 2023-05-28
裴卓武此刻似乎覺得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因為擔心也沒用,自己這些人的死活很顯然只在眼前這個年輕男人的一念之間,所以他毫無顧忌的上前握住了陸佐為的手,那一瞬間裴卓武感覺到了手上傳來的冰冷,不由得一愣,但是他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你好,我叫裴卓武,大明帝國海岸警衛隊,琉球警備區,龍頭峪前沿哨所警衛班長。」言罷也給陸佐為敬了一個大明帝國軍禮,算是感激。大明有句古話『大恩不言謝』,眼下裴卓武也沒有什麼表達感謝的方式,軍隊教過他很多東西,唯獨沒教過他如何感謝別人,所以這恩情也只能以後有機會再報答了,而且別人稀不稀罕自己的報答還不知道呢。
陸佐為發現眼前這個叫裴卓武的男人似乎還是很好交流的,這個裴卓武甚至還給了自己一個微笑,很顯然這些土著地球人並不是只知道戰爭的瘋子,不然也不可能發展出初級機械文明。接下來就是繁雜問答,旨在刺探情報,裴卓武也是有問必答,甚至連軍事機密都毫不含糊的告知了陸佐為,畢竟自己小命還捏在對方手裡,再者自己那點機密是不是真的對這些天外來客有用還難說呢。這個落後的世界,電子技術還停留在微波通信的階段,根本不存在大規模的數據共享技術,所以勞拉無法透過信息技術竊取到太多這個星球的機密情報,只能找個人問問。眼前這個叫裴卓武的男人就成了最好的目標。陸佐為就這樣又一茬沒一茬的跟裴卓武聊著天,裴卓武也發現了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和那位西洋美女似乎都很喜歡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包,小到風俗習慣,大到國際政治,裴作武意識到眼前的這兩個天外來客似乎對地球很陌生。
經過一番詢問,陸佐為終於弄明白了這個世界的樣子,也印證了之前搜集到的情報,這個地球似乎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地球,同時存在大明帝國和大清帝國,兩個帝國以長江為界,划江而治,而且互相敵視。大明帝國由於地處江南,資源富足,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僅次於大清帝國。皇帝為國家最高元首,這個世界的歷史上,崇禎沒有在煤山上吊,而是逃到了江南,勵精圖治破壞了滿清繼續南下的企圖,並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崇禎皇帝雖然終生都致力於北伐恢復故土,但到死都沒有實現。而且崇禎晚年給大明帝國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體形式,皇帝之下設三大平級機構——內閣,帝國議會(分設貴族院和公民院,公民院擁有提案權,而貴族院擁有最終決定權。)以及帝國大法官(由議會各黨派提名,首輔大臣上呈最終人選,皇帝簽字任命)。雖然三大機構名義上都下屬於皇帝,但崇禎皇帝臨終前又頒布了《崇禎遺訓》,因為崇禎皇帝謚號神武,所以又被稱之為《神武遺訓》,後者也更加的廣為流傳,畢竟聽起來更霸氣嘛,使得自崇禎之後的皇帝再也無法主導朝政,皇帝只是象徵性的保留了對三大機構的監督權,自崇禎之後,大明帝國本質上其實已經實現了君主立憲制,由於北清的壓力,又碰巧趕上這個世界的大航海時代,導致當時由財閥資本主導的大明帝國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致使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成為世界頂級列強。
而大清帝國即使進入20世紀也依然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國家,由於文化上的弱勢,滿清在這個世界入關之後,同樣遭到了全面漢化,而且即便是長江以北的土地對於滿清來說依然是一個廣闊到讓他們難以兼顧的世界,因此滿清高層不得不起用漢人臣子維繫統治,但是長江以北的漢人文化圈並沒有受到崇禎皇帝所倡導的新學的洗禮,因此長江以北的整個文化圈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封建孔儒文化,也就導致了大清帝國長時間的思想技術落後於大明,直到明西戰爭之後,滿清的統治階層才意識到這一點,開始了學習洋務,雖然很多知識都源自大明,但就大清和大明的關係,是永遠不會承認自己學習大明的,因此這個世界還是叫「洋務運動」,而且依然還是那個毛病,由於對漢人的不信任,對底層民眾的不信任,導致大批什麼都不懂的滿人在洋務運動中瞎指揮,中飽私囊,造就出了一大批體態臃腫效率極低的皇家企業,要不是靠著大清國政府的訂單養著,這些企業早就垮了。
另外,由於這個世界的大明並沒有被消滅,因此大清帝國為了朝局穩定,並沒有進行強硬的削藩,而是採用懷柔政策,把各大藩王收於京中給予要職,換取他們放棄手中的權力,但是這些人在清廷內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派系割據,六部互相不對眼拆台在清廷是常事。並且這些藩王依然和原本的割據勢力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大清帝國的中央集權大打折扣,中央、地方、朝堂貴族三者之間維持了微妙的平衡。藩鎮割據一直以來是大清皇帝的一塊心病,但是也正因為大明的威脅,使得各大藩鎮不得不依靠大清朝廷來維繫自身的統治。雖然一直以來滿清被人譏笑蠻夷,但是大清帝國仍然堅持以華夏正統自居,矢志消滅大明,確立華夏一統。也因此,大清帝國一直維持著龐大的軍隊,與其說是時刻準備著統一華夏,不如說是防範大明的反撲,自明西戰爭后,清廷對大明帝國軍隊的戰鬥力感到詫異,自那之後對軍事力量的建設更是成為了大清帝國的重要國策,雖然大清帝國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因為自身的種種問題,並未進行大規模的社會體制改革,社會主體還是封建小農經濟,民眾對工業產品的需求並不高,大多數用於出口,興辦的工廠大多要麼成為權貴斂財的工具,要麼就成為了成為蛀蟲們趴在國家身上吸血的地方,但得益於大清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小農經濟依然撐起了大清帝國世界規模最大陸軍的牌面,即使這些軍隊質量堪憂。
在東亞地區,除了大明和大清之外,還存在一個區域性強國~日本,擁有世界第二大海軍,僅次於第一名英國。日本在大明帝國的新學興起之後不久就開始緊跟大明的步伐開始了學習,因此日本幾乎有著跟大明一樣的工業體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大明經濟的附庸,這個世界的日本依然是那麼野心勃勃,因為大陸上存在兩個大國,使得日本的有了剛更大的戰略空間,這也讓日本擺脫大明的經濟控制成了可能,最後在明治天皇的不懈努力下,日本經濟終於擺脫了大明的影響。當然此舉直接導致了明日關係的惡化,隨即日清進入蜜月期,日本從大明學來的知識就成為了大清帝國「洋務運動」的基礎,可能是因為大清帝國向東洋彈丸小國學習有些不太好意思,還拉上了一大票西洋國家,所以才有了「洋務運動」這個名字,天可憐見,西方國家都在派遣大批的留學生前往大明留學,但是大清帝國對於自己掩耳盜鈴的做法絲毫不感到有什麼不妥。
東亞國家除了日本,剩下的不是大清帝國的藩屬就是大明帝國的藩屬,其中大清帝國只有一個藩屬國~朝鮮,而且還是通過武力脅迫所得來的,朝鮮本身從上到下心向大明,新學傳入朝鮮之後更是如此,導致大清帝國在朝鮮的統治一直不穩固,都只能通過軍事手段堪堪壓制住各地反叛運動。而琉球本來是大明的藩屬國,在第二次明清戰爭中,因為遭到日清的聯合突襲,被日本佔領,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日本的保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和大清由於都處於戰敗方,大明帝國有心收回琉球,但是最後在列強的算計之下,琉球和淮北地區都被國際聯盟劃定為「非軍事區」,陸佐為降落的龍尾嶼就是琉球群島的一個島嶼,自然也屬於非軍事區,也因此這裡沒有日軍駐紮,只有一些日本警察,但是裴卓武和不明武裝激戰這麼久都沒見到那些警察,很顯然日本對琉球這個地方似乎不怎麼上心了,其實日本心裡清楚,大明帝國一直對於琉球虎視眈眈,因此日本對於琉球幾乎沒有任何投入,只是把這裡當成一塊殘留著些許滋味的雞肋骨,對琉球的統治也基本聊勝於無。
大明帝國的藩屬,除了琉球還有呂宋,或者說菲律賓,這是大明帝國比較古老的一個藩屬國了,是19世紀事從西班牙帝國手裡搶來的,也就是「明西戰爭」,這一戰在當時震撼了整個世界,大明帝國以有限的兵力,使用線膛槍,採用「散兵戰術」一戰擊潰了還處在排隊槍斃時代的西班牙軍隊。
自那之後各國軍隊爭相開始了向大明帝國軍隊的學習,那一戰也導致了西班牙王政時代的結束,西班牙大商人大地主對於菲律賓殖民地的投資全部付諸東流,大明帝國他們打不贏,於是這些人想從其他地方尋求補償,最後他們注意到了大明帝國此時已經實現了「垂拱而治」把權力讓渡給了首輔大臣、議會和帝國大法官,於是投資菲律賓的西班牙商人地主階層也開始向自己的皇帝索要更多的權力,這些要求意外的受到了西班牙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西班牙內戰因此爆發,最後以西班牙帝國皇帝頒布《無為訓令》而結束,實現了跟大明帝國差不多一樣的皇帝垂拱而治,只是沒有確立像大明帝國一樣的三權分立。
《無為訓令》頒布之後的西班牙議會,首相和大法官都成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掌中物,完全不受任何人的制約,反而被人們唾棄的國王成了唯一能制衡他們的力量,可惜那時的國王就像過街老鼠,已經失去了民眾的信任,無為革命之後,西班牙政府內賄賂,貪污,以權謀私,成為常態,但是好歹現在把好處分到了更多人頭上,以前只是西班牙王室獨享這份財富。西班牙政府中各種重要職位也變成了有財者居之,只能算是寡頭資本主義,但在當時的歐洲,這依然是遠勝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位度,畢竟其他國家大多都還處於封建時代,這場變革使得西班牙帝國很快就恢復了元氣,在大商人和大地主的推動下,新的軍隊很快建立起來,其實就是跟大明帝國學習,然後他們就把目光瞄向了自己弱小的鄰居~葡萄牙,雖然葡萄牙在各家親戚的幫助下做足了準備,但西班牙大軍還是一戰拿下了葡萄牙,葡萄牙的快速淪陷驚呆了一眾歐洲鄰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組成了反西聯盟,結果依然被西班牙吊打,西班牙軍隊的恐怖戰力讓歐洲各國惶惶不可終日,後來加入反西聯盟的國家越來越多。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造成了各國財政拮据,加重了民眾的負擔,各國相繼爆發了「無為革命」也就是要求皇帝學習大明帝國讓出權力垂拱而治,其中英國最快完成了無為革命,英國的貴族聯合資本家要求英國皇室無為而治,英國皇室選擇了退讓,這使得英國的政治紛爭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但英國皇室的退讓也不是無償的,英國皇家在議會和內閣種依然享有很大的話語權,可以直接任命一小部分議員,並且對內閣首相以下的職位擁有彈劾權,看起來似乎是英國王室在政局中處於了劣勢,但是英國王室偶然間發現,底層民眾龐大的人口基數可以彌補他們在政局中的弱勢,於是乎英國王室任命的議員全都來自於底層,畢竟那些地主和暴發戶差點造了自己的反,英國王室也很難待見他們了,那些來自底層由皇室任命的議員,可謂是一呼百應,因此英國王室時常暗地裡操縱民眾大規模遊行,對內閣和議會施壓,這種奇怪的組合竟意外的讓英國進入了穩定的高速發展時代。
其中最慘烈的要屬法國,國王被送上了斷頭台,法國成為了一個沒有國王的國家,最後法國人參照大明商人管理海外租借殖民地的形式,成立了法蘭西眾議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為了調和各方矛盾,也仿照大明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體形勢,但是由於缺乏相關的政治文化底蘊,社會階層的嚴重分裂,以及制度的不完善,當了幾百年農奴的法蘭西選民突然拿到權力之後,選票成為了商品,競選成了有錢人的財力比拼,最後政府成了勝利者斂財的工具,民眾生活困苦卻不知原因,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掀起政治風暴把政府趕下台,於是法國的大統領總是在換,有時候一年甚至還換兩個,不過好在政治風暴都被局限在了政治圈,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的戰爭性破壞,但是這依然造成了法國經濟發展落後於自己的一眾鄰國。並直接導致了法國在一戰期間大明南海地區的殖民地相繼被大明帝國以各種方式拿走,即法國所謂的印度支那,也就是後來的安南王國和高棉王國。安南王國和高棉王國先後成為大明帝國的藩屬國之後,暹羅王國隨即迫不及待的自請成為了大明帝國的藩屬,自那之後暹羅王國和英屬印度帝國摩擦日趨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