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第四章:合縱伐齊

本章節 4799 字
更新於: 2022-10-14
回到臨淄王宮的偏殿,齊湣王不忍看著蘇秦那副被折磨成披頭散髮的模樣,於是便好生安慰了幾句,並讓他坐在自己左邊,而後轉眼怒視兩位信使問道。

「奉陽君信上所寫為何,你二人可否知曉啊?」

「啟稟我王,奉陽君令卑職轉達我王,武安君對我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好,那武安君在這回程的路上可否順利?」

「啟稟我王,武安君在燕境受阻,燕將言說,若武安君入燕境,當被燕國臣民生吞活剝。」

「爾等可知這是為何呀?」

「回稟我王,臣等已查實,此皆因武安君效忠我王,親手斬殺燕將張魁所致。」

「哼,爾等還算是明白人。」

「武安君對我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啊。」

「可先前爾等向本王不是這麼稟奏的!」

一時間,兩名信使露出驚慌又不解的解釋「啟稟我王。臣,臣等從未說過!」。

「爾等說武安君密入函谷關,與秦人勾結。」

被懷疑的兩名信使雙手顫抖,神情盡現恐慌之色,急忙辯解道「並非勾結,是密談。」。

「武安君對本王的忠心日月可鑒!爾等非但不察,反而誣陷武安君。要不是本王明察秋毫,武安君早就因為你們誣陷而死於非命了!」。

隨後,兩位信使撲通的跪在地上,不停解釋著自己的冤屈,但齊湣王卻喚來了侍衛並吩咐「都拉出去,斬了!」。

接著,一旁的公公喊道「武安君聆詔。」,蘇秦立即從座位上起身,並朝向坐在主位的齊湣王跪下且雙手作揖「臣恭聆王詔。」。

「武安君蘇秦,詔封為丞相,迅赴前線,統領合縱聯軍,進攻函谷關,務必盡心竭力、克敵制勝!」

「臣遵王詔,叩謝我王恩典!」

話一畢,蘇秦便拜倒了下去,看到此景的齊湣王也不禁欣慰了起來。


當天夜晚,蘇秦藉返回前線和白起駕馬迎接,而再度進入了函谷關,與秦王、秦相一會。

「先生,齊王何時移師滅宋?」

「在等蘇秦的消息。」

「先生如今不僅是武安君,亦是齊國的丞相,看來齊王已對先生更加信任。」

「雖說如此,但情勢越來越複雜了,為了騙過齊王,引出了徐韓為「而他本是親秦,現在卻被任命為趙軍統帥攻秦,奉陽君被趙王幽禁一事,恐怕也瞞不了多日啊。」

「那寡人該慶幸的是,各國已攻函谷?」

「沒錯,所以蘇秦要敦促齊王。」

蘇秦說完後,嬴墨月看了一眼坐在右側的魏冉,一番眼神交流後,便解釋道「可我們以為,即便齊王揮師攻宋,諸侯各國也未必會一呼百應,一致反戈攻齊。」。

「為何?」

「先生與燕王對齊國、齊人有深仇大恨,反戈攻齊勢在必然,可其他各國與齊國並無此深仇大恨,好似我秦國自寡人執政繼位以來,一直奉行連齊大策,若與其兵戎相見、相互耗損,使他國趁機取利的話,就不如齊秦盟好還有利。」

「如今先生讓寡人改弦更張,因此寡人還是想問先生一句。消耗兵力,即便折損了齊國,對於我秦國而言又有何種實質性的利益?」

一旁的魏冉也跟著附議道「王上所言甚是,要讓各國都跟隨秦國反戈攻齊,也要讓人家算計一下有何好處嘛。」。

「秦王所言確實是要害所在。各國合縱,屢屢臨陣退縮,有仇不報反為奴的事也不稀奇了。」

「秦國既已決議助先生滅齊,便要做到謀劃周密。各國之所以要伐齊,說到底就是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所以才肯出兵。」

「而各國該出多少兵力,得依各國與秦國相隔遠近不同、消耗糧草不一,又分別該分攤多少軍費才算公允,更要緊的是,各國所出的是兵力軍費不同,一旦開始滅齊,各國又應該分得多少好處才是。」

「此仗未打,各國所想的並不是如何順利滅齊,而是滅齊之後能獲得多少好處,且此好處必是你多我少,利我必將損你,如何讓各國全都心滿意足,此商議要耗費多少時日,若不商議,上陣必又是一盤散沙。」

只見蘇秦微笑的回覆道「秦王所言皆在蘇秦意料之中。」。

「可蘇秦以為,諸事皆求萬全,便無法推進。蘇秦相信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也得先要查看地形,才能引水成渠,若洪水洶湧而至,那便成不了渠,可會成災呀。」

「無論如何,蘇秦當前要務是,說服齊王盡快移師攻宋,不然,此前萬般努力,豈不皆化為泡影?」

「確實,那穰侯以為如何?」
魏冉低頭思考了一下,嘴裡呢喃道「箭在弦上,不發可惜」,思慮一番後,變向兩人提出意見「臣以為,可派韓聶跟隨武安君同去齊國。與其空等變化,不如讓韓聶伺機先發制人,讓齊王首先發難於秦。」。

「好,如此我秦國便有理由提出合縱攻齊。傳寡人詔!命韓聶為特使前往臨淄,商議函谷關退兵一事。」

王詔一出,魏冉稱讚道「我王聖明。」,而蘇秦則打躬作揖的先行離開了函谷關,伴隨韓聶的特使團,一同前往臨淄。


在齊國的隔日早晨,坐於王座之上的齊湣王,此時正招見秦王特使韓聶。基於先前齊湣王所說,韓聶可隨時與齊王在偏殿晤談,而最初的話題,便是函谷關方面。

「韓聶,你現在可以講講,有關函谷關方面的消息了吧。」

「王上合縱五國攻我秦國函谷關,是否為了移師攻宋?」

乍聽之下,齊湣王有些遲疑,但卻突然輕笑了幾聲,隨即反問「韓聶,你怎麼會這樣講呢?」。

「敢問王上,是,還是不是?」

「韓聶既然如此回應,難不成是武安君告訴秦王的?」

「武安君是王上的丞相嘛,且雖身為聯軍統帥,待在前敵帥帳的時間屈指可數,又怎會將此事告知我王?再者,五國聯軍擁堵在我秦國崤函之外,在下惶恐,總得設法打聽一下。」

「是嗎?你好像對我軍陣營的情況了如指掌啊,不知是向誰打聽呀?」

「王上或許不知,我秦國密探可是位居列國之首,當年我王尚未繼位之時,深受先君惠文王提拔,成為了密探的總指揮使。既是我王先前所處之職,那麼到了現在,也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好吧,那本王也就不多問了。此次你來到齊國有何要事呀?」

「外臣帶來我王口詔,只要王上解除我函谷關之圍,齊國出兵攻宋、滅宋,甚至瓜分宋地,一切皆與我國無關,秦國概不干涉。但只有在五國聯軍撤得乾乾淨淨、不留一兵一卒,我王才肯跟王上簽訂互不干涉之約。」

「互不干涉?」

「秦國應允齊國出兵攻宋,王上總得要答應我王一些好處,不然,我王豈不是太沒面子了?」

「可本王聽說秦國函谷告急,光是讓五國聯軍答應撤兵,這不就是天大的面子了嗎?」

一聽齊湣王得寸進尺的發言,韓聶頓時大笑了起來,接著回了一句「不盡然吧。」。

「只要齊國移師出兵攻宋,我函谷關大急便會隨即而解,除非王上要把掩人耳目的齊軍主力永遠綁在五國伐秦的戰車之上。」

韓聶說完,齊湣王頓時啞口無言,於是心想一招,立轉話題的說。

「韓聶啊,秦國到底想要什麼?」

「別無其他,只要王上與我王簽訂互允互信、互不干涉之約,齊國出兵攻宋便無一國敢說半個不字。」

「當然,我王不會要求貴國需得分享滅宋之羹,不過也請王上答應在貴國出兵之際,我秦國亦可出兵攻魏,且互不干涉。」

「可本王真的不知道秦國看上魏國哪塊肉了。」

「自然是魏國的舊都,安邑。」

「安邑呀,確實是塊肥肉。」

「呵呵,比不上王上的陶邑吧。」

隨後,齊湣王彷彿像是被說動內心般大笑了起來,隨後回覆「韓聶,本王就如秦王所願,齊秦盟好、利益均沾!」。

因秦齊互不干涉盟約的簽訂,函谷雖解了五國合縱之危,但卻使齊滅宋之野心急遽膨脹。公元前286年,秦月影王二十一年,齊滅宋。宋王偃逃至魏國,死於溫邑。

而蘇秦雖成功間齊滅宋,但奉陽君卻意外出現於齊國大殿內,兩人頓時爭論了起來。雙方各持一言,使齊湣王一時無法辨認,故蘇秦和李兌也被一同被關入其中。

被關入大牢的蘇秦一聽到齊國滅宋的消息,更是像發了瘋一樣狂笑,嘴裡邊呢喃道「老天有眼哪!!!齊國正面臨滅頂之災!!!」。

另一邊,秦國方面,身處太廟的嬴墨月正跪在坐墊之上,面對眼前列祖列宗的牌位,宣告道。

「大秦歷代先祖之靈在上,子孫嬴墨月在此跪告。大秦大出、傲視六國,先人之願,嬴墨月無一日敢忘。」

「如今列國環伺,齊秦兩強稱霸。然齊王之暴虐、滅宋之暴行,招致列國共憤,此於我大秦乃是千載難逢之時機,因此嬴墨月決意合縱列國,剷除最大敵患,齊國。」

「若能得償所願,我大秦終有一日必能一統天下!祈願祖宗保佑。」

宣告完後,嬴墨月向牌位磕了一次頭,緊接著急忙起身,喚來了侍衛,並吩咐了一句「備駕,寡人要去宜陽離宮!」。

於是,秦王車駕迅速駛向宜陽,是為主持合縱大計,也是首次秦國擔任合縱討伐他國的盟主國。

隨著列國之王一個個進入宜陽,離宮殿外走來一名女子身影,觀其面貌雖清新脫俗,但其中卻帶有王者帶有不可言之威嚴,其身上更穿著黑紅王袍,象徵一代秦王之威。

列國諸王內,除了魏王和隨行的田文臉色帶有明顯的恐懼之外,其他四國君王則是被如此美顏迷得目不轉睛,緩慢走進來的嬴墨月,看到眾人佇立原地,便開口說道「諸位,請入座!」。

「今日多謝諸王蒞臨宜陽,共商伐齊大計。」

「寡人以為,齊國當伐久矣!」

嬴墨月開門見山的說法,致使諸王盡收著迷神色,並紛紛轉為嚴肅的面目,注視著眼前的秦王,準備聆聽接下來要說之言。

「諸王皆知,在寡人尚未繼位之時,曾掩護在燕國為質的羋太王妃和公子稷逃出生天,親眼目睹齊軍如何燒殺擄掠燕國的軍相臣民,那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屠殺!」

此言一出,使現場眾人議論紛紛,直到嬴墨月制止之後,才又繼續說了下去。

「燕國為平定內亂才引齊入燕,可齊軍一入燕都後,便殺人放火,如同禽獸。雖然當年寡人並未過多顧及燕國民勢,可幕幕慘狀卻如歷歷在目般,令人難忘。」

「如今已過了數年,齊國又故技重施,趁宋國內亂之際出兵滅國,也因此寡人明白了一件事實,只要諸侯列國眾志成城,合縱伐齊,必能懲惡揚善、替天行道!」

「如今齊國與當年亂燕之時,已大有不同,因為它真正把一個國家滅了,而被滅之國家,正是宋國!」

「昨日,它滅了宋國,明日它又會滅了我們哪一國?但依寡人來看,無論是哪一國都難逃厄運。」

「寡人認為,不能任其為所欲為、不能再龜縮坐以待斃。諸王!我等皆奉歷代先祖厚望與萬千百姓仰仗,乃天護神佑之一國之王。」

「今有惡齊當道,伸張正義便成我等天職!只要各位諸王同心協力!必能剷除齊國暴君、解救齊國百姓。現已經不可再等了,請速速結下盟約、發兵伐齊吧!」

宣言一畢,各國君王便與身邊隨行的能臣討論了起來,而見諸王猶豫不解的模樣,嬴墨月又添幾句。

「當然,本王知道此乃大方略,類如各國該出多少兵馬、分配多少糧草,攻佔齊國後,各國又應分得多少酬賞。」

「可如此一一商議,必將耽誤伐齊之最好時機,因此眼下有兩項提議。第一,六國出兵合縱伐齊必須統一號令,至於統帥之人選,寡人以為燕國丞相「樂毅」最為合適。」

「第二,六國出兵聯合伐齊,必須聽從統帥號令,不可擅作主張,亦或在征戰時爭搶某種心儀之地...」

當嬴墨月要繼續往下說的中途,楚頃襄王卻忽然發難,直說「恕本王直言,戰後之分配還是事先說好了為妥,要不然這場仗可沒辦法打呀。」,但嬴墨月卻仍是用平淡的口氣回覆道。

「楚王爽快,但寡人以為此次合縱伐齊,必須同心協力,在大戰告捷之前,千萬不可因為利益之爭而自亂陣腳,因此我秦軍將率先出戰,攻佔齊國之河東之地,為樂毅統率聯軍討伐臨淄,除去最大阻力!」

「寡人在此言明,無論是我秦軍獨立作戰,還是配合主力聯軍出戰。此番我秦軍將不佔一寸齊地!」

一聽到秦王讓本國士兵打下之城池拱手讓人的發言,眾王頓時打起精神了起來,並紛紛點頭稱好,嬴墨月藉勢又說。

「諸位稍安勿躁,寡人還有一事要言明。寡人之承諾只約束本國之士卒,至於各王意欲何為,秦國絕不干涉。」

「況且此次合縱出兵伐齊,原本就是各諸王本國之意願。此番開戰之時,寡人還想設立一督軍帥帳,若在戰時各國發生矛盾糾紛,便可赴帥帳調解,以安定我聯軍軍心。」

「至於帥帳設立之地點,寡人以為將帥帳設於魏國首都「大梁」較為妥當,就不知諸王以為如何?」

在嬴墨月等待諸王意見的時候,楚王用尊敬的口氣說「秦王高義、本王佩服」,隨後又接著問,「只是秦王如此無私,倒讓本王有些無所適從啊。」。

「楚王多慮了,其實寡人一直心存困惑,為何諸國皆說我秦國乃虎狼之國呢?在寡人看來,我秦國子民皆是踏實、勇猛、善良之子民。此番合縱伐齊,我秦國願做些許犧牲,力請諸位來見證我秦國的大公無私!」

接著,諸王開始一個個站了出來,並雙手向秦王作揖道「願追隨秦王伐齊,此番齊國必亡!」,而嬴墨月也向其鞠躬道謝。

至此,宜陽的合縱會盟已然達成共識,齊國即將面臨滅頂之災,但事後的弦外之音卻已漸漸傳到嬴墨月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