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註釋(第八章)

本章節 3157 字
更新於: 2022-08-31
註:星際軍艦級分類標準

在聯邦誌第二世紀之前,星際軍依照噸位將軍艦劃分作六個主要等級,由輕至重依序為砲艦( Gunship )、護衛艦( Corvette )、巡防艦( Frigate )、驅逐艦( Destroyer )、巡洋艦( Cruiser )以及戰列艦( Battleship ),並且依據這套分級系統作為艦隊配置以及分工運用的基礎。然而隨著時代和科技的推進,星際軍對於組織艦隊的軍事思想也跟著改變,逐漸淘汰將『 船艦噸位、武裝數量以及戰鬥能力 』等三項指標劃上等號的傳統思維,並演化為『 噸位與機動性能之間的對比關係 』進行討論,再加上引進構型的概念來強調該型軍艦的設計特點,大致上分作四個類別:

[1]輕型–強調機動性與續航能力
[2]突擊型–強調速度與攻擊能力
[3]重型–強調防禦與攻擊能力
[4]特化型–涵括針對特定效能表現而特別改裝的構型,例如擴增機庫容量與管制能力的母艦型、裝配較先進反偵測系統的匿蹤型、在艦內額外設置科學實驗室以及通信系統的探索型 …… 等等。

最後補充舉例,文中的蘇魯克號其艦型為克洛索級,構型的定位則是突擊型驅逐艦;而在特遣作戰群擔任旗艦的艾爾巴尼號則屬艾托普絲級,構型為重型巡洋艦。


============ 分隔線 ============


註:防禦的擎天神與攻擊的九頭蛇

在相當程度而言,聯邦與帝國可說共享著相近的軍事科技,但是由於雙方的戰術思維迥異,所以在運用層面上也產生明顯的路線分化。

傳統上,聯邦和帝國軍艦的主要艦砲都採用雷射型態的戰鬥系統,它們分別是聯邦星際軍開發的『 擎天神( ATLAS ) 』與帝國皇家艦隊的『 九頭蛇( Hydra ) 』系統,雖然兩者的基礎概念雷同,都是將包含通訊偵測與火砲等所有電磁波類型的裝置整合成為一套運作效能最佳化的艦載戰鬥系統,不過卻採行截然不同的設計,『 擎天神 』的發射部分的結構類似陣列雷達,是將許多的小型共振腔排列構成模組化的發射套件,再鋪設於艦體表面形成遍及所有方向的陣列,這種設計的主要優點在於提供幾乎全方位的火力涵蓋範圍,且將系統分散有助提高散熱效率以及遭受破壞時的延用性,但是這在另一個角度上卻也等同於缺點,因為小型共振腔直接限制了系統本身的輸出功率,並且利用複數陣列進行聚焦的控制相對困難,更會進一步削減輸出的能量,此外,以大範圍鋪設來追求火力涵蓋的同時也就意味著這套裝置大幅度的缺乏裝甲保護,間接提高戰鬥損害的維修成本。

反觀『 九頭蛇 』則是使用單一大型共振腔作為雷射砲的發射部件,足以承受以『 擎天神 』的設計所無法荷載的能量輸出,同時也導致砲身在設計上的體積相對龐大,較小尺度的系統還可以砲塔( Gun turret )的形式安裝於戰艦上,但是當構成砲身的線性發射器成為動輒超過百公尺規模的系統,就只能埋設於艦體內部,如此固然能受到外殼裝甲的保護,但也嚴重限制了火砲的射角範圍。

總結來說,『 擎天神 』與『 九頭蛇 』可說是具備完全相反優劣特點的兩套設計,也直接反映出兩個陣營截然不同的戰術思維,雖然『 擎天神 』在威力與射程的表現相對較差,但是幾乎沒有射擊死角,也因為冷卻效率較高而具有較高的射速,適合用於攔截諸如飛彈或是戰鬥艇等小型目標,可說是偏向防禦的戰鬥系統,至於『 九頭蛇 』則更適於對抗戰艦或是太空要塞等速度緩慢卻也更堅固的大型目標,算是攻擊型的戰鬥系統。


============ 分隔線 ============


註:畢卡策略( Picard Maneuver )

出自於電視劇星艦迷航記( Star Trek )劇情中所創造的一種太空戰術,這項策略的本質在於利用光速傳遞速度的限制來達到迷惑對手,進而取得戰鬥優勢的效果,簡要的步驟如下:

[1]首先的基本條件是交戰雙方相隔著光秒以上的距離,所以彼此採用電磁波偵測對方的結果都無可避免的存在訊號時差的問題。

[2]主角的戰艦進入曲速( 超光速 )航行,在考慮到訊號時差的精確計算下接近敵艦,造成敵艦的偵測系統因為同步接收到來自遠近的兩個訊號,產生出主角同時出現在兩個位置的錯覺。

[3]敵艦的指揮官在慌張下指示朝錯誤的目標開火,而來不及防禦進入新位置的主角戰艦從近距離發動攻擊,結果遭到消滅。

電視劇中將這個戰法視為極其高明的戰術,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構想本身忽略了星劇也存在著以子空間( Subspace )技術為基礎的長程偵測機制,按理能夠無時差的觀測光秒以上距離的目標即時動態,也就會導致敵艦其實會在第一時間就看穿主角所採用的戰術,可說是該系列作品龐大設定中難免會產生的濫觴。

所以承襲上述理由,我在文中便做出劇情安排,讓蘇魯克號的長程偵測系統在太空港遭遇埋伏攻擊的過程中受到損毀,只剩下以電磁波形式為主的近程偵測能力,如此才能讓魔鬼魚號從原本躲藏在氣體巨行星的位置突然遷躍到巴庫爾行星附近,向蘇魯克號發動『 畢卡策略 』的偷襲得以合理化。


============ 分隔線 ============


註:近距集束火箭欉( Proximal Cluster Rocket Pack )

太空作戰中用於極近距離的一種防禦武器,是將傳統防空火砲的概念以及快速佈雷技術結合下所產生的兵器,也就是即時在預測的受擊面製造出一片殺傷火網,達到摧毀來犯物體的效果。

這套系統多半將配備破片彈頭的火箭,大量儲放於規格化的發射艙作為操作上的基本單元。在防禦表現方面,由於 PCRP 的彈藥射程有限,更不具備導引功能,因此遠遜於熾星飛彈以及金屬風暴這類軍規級的系統,但是另一方面也因為成本低廉、維護方便而在民間市場備受歡迎,許多星際商貨船( 包括海盜的武裝船 )都採用 PCRP 作為標準安裝的防禦系統。


============ 分隔線 ============


註:貫通艦體的巨大砲身

軌道砲( Railgun )是一種以質量投射器( Mass Driver )為基礎所發展的火砲系統,利用電磁能–洛倫茲力–加速砲彈,由於砲彈速度極快,足以在撞擊目標時釋放超過任何化學反應,甚至媲美核武的破壞能量。

然而,縱使軌道砲的威力強大,目前包含聯邦的所有星際文明卻都沒有採用這種火砲系統作為星戰的主力武器,其中原因無關於文化或是兵學思想,而是這項技術在設計運用上的侷限所致。

首先是火砲本身的尺度問題,若要將砲彈速度提升到滿足太空戰鬥的水準,就需要動輒數百、甚至上千公尺的加速軌道,也只有重型戰艦或是太空要塞才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如此巨大的砲身。此外,為了避免軌道砲在戰鬥中輕易遭受損傷,必須將整個系統安裝於有裝甲層保護的戰艦內部,如此一來,考慮到發射作業過程所消耗的龐大能量,也勢必會加重艦內對於熱能管理( 散熱 )機能的負擔。

而在砲身裝備完成後,便是應用於實戰所要面對的問題,由於軌道砲的砲彈必須採直線加速,且本身在發射後不具備導向性,導致戰艦必須準確調整全艦方向來瞄準目標,如此不但限制了艦艇的機動性,也造成其航行軌跡更容易被對手預測。

結論來說,觀察過去百年以來,甚至到可預見的未來都將以維度空間兵器作為太空戰場的主角,但是星際軍也未曾中斷軌道砲相關技術的研究,理由是堅持均衡發展的思維,軍方相信開發多型態科技的必要性,只有盡可能掌握不同基礎理論的知識,才能做到快速適應戰場變化的準備。


============ 分隔線 ============


註:戴莫斯戰役( Battle of Deimos )

是羅希斯星際帝國於前聯邦誌 28 年( 西元 2407 年 )向太陽系發動第二次侵略戰爭,以火衛二周邊宙域為地點所進行的一場決定性會戰。

當時作為侵略方的帝國艦隊因為在戰爭初期直攻地球的方針失利,因此轉向針對人類在火星建立的殖民地發動無差別攻擊,他們從衛星軌道朝無武裝化的地面城市投射核子武器,造成數億居民的傷亡,也迫使聯盟政府宇宙軍放棄在地月系統部署的陣式趕往火星,雙方最後以紅色星球的上空為戰場展開決戰,結果由聯盟宇宙軍成功擊潰帝國艦隊,結束了這場戰爭,免除人類遭受外星種族奴役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