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六個孤兒的故事

本章節 1953 字
更新於: 2022-07-19
男孩的父親,是一名軍武中人,他從一個小小的士兵,靠著打出來的功勳,升到了禦武校尉一職,他的父親在軍隊裡功勳無數,為人又豪邁,於是贏得軍中諸多將士的敬重,孤兒就是與這個,令他一生得意的父親,兩人相依為命的生活。

那時男孩的生活很簡單,早上與他父親吃完早飯送他出門後,他會到隔壁的婆婆家待著,幫婆婆做些手工活,然後他會帶著婆婆做的一些醬菜回家,煮好晚飯等著父親的歸來。

他的父親總會在晚膳間,微笑地問起他這一天發生的事,然後男孩便會開心地說起那日他幫忙婆婆完成了多少事。之後,他會開始一臉期待地看著他父親,希望他能說一說他在軍中發生的有趣故事。

看著男孩那引頸期盼的表情,男孩的父親總會笑得有些無奈,然後好奇地說:「那今日,你想聽怎樣的故事?」

「爹爹的故事,都好。」男孩笑著答。

有一次晚間,他的父親說起某一次他大破敵軍前鋒的故事,那場大捷被男孩的父親說得是高潮迭起,其中戰爭中草木皆兵的情緒被男孩的父親描繪得惟妙惟肖,讓男孩眼中時不時冒出了緊張的眼神。

「最後,我與那敵軍的校尉在又青崖上,不慎被那敵軍的劍劃過了腰側,鮮血隨之流淌,我重傷疼痛之餘,在他不注意之時,拿起藏於我腿間的匕首射中了他,他搖晃之際,竟一個失足,掉下了懸崖之下。」

說完故事後,男孩的父親掀開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他那腰上的舊傷疤,道:「你看,這就是那校尉所傷的。」

男孩的眼神中透露出了對她父親的崇拜,同時也流露出了對父親的那道舊傷的不捨,他伸出手,摸了摸那道傷疤,好奇地問:「爹爹,這很痛嗎?」

「痛啊,當時當然痛,但現在都好了,早已不痛了。」男孩的父親輕笑道。

「我以後也要像父親這樣,當一個厲害的將士,手刃敵軍保家衛國。」男孩一臉認真地說著。

聽到男孩所言,他父親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他將手伸到了男孩的頭上,溫柔地揉了一下他的頭髮,然後起身收拾起碗盤。

然而,男孩與父親這般平凡的日子沒有過得很久。有一日,他父親所在的軍隊之中,來了一位從京城調來的防禦使,從那日起,他父親所在的軍隊籠罩在了一股對立的氛圍之中。

突然有一晚,他父親沒有回到家中,男孩一人在家苦苦等到了深夜,卻始終沒有等到父親的歸來,他心裡突然揚起了一絲絲的不安,於是他坐在了門邊不停地張望著外頭的道路,直到第一道曙光劃破天際線。

就當天空完全亮起時,男孩再也坐不住,他站起來打算跑到父親所在的軍營,看看父親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然而才正當跑出街口,就看到兩名穿著軍甲的士兵騎著馬,往他家門而來。

那兩名軍士看到了男孩,劈頭便問:「你是於校尉的公子,於騫嗎?」

「我就是,我爹怎麼了?」男孩焦急地問。

「你爹派我們來告訴你,要你這幾天在隔壁婆婆家待著,別亂跑。」說完後,那兩名軍士也不多說什麼,轉頭就想要離開。

男孩見狀,急忙跑到他們的馬前,大聲問:「等等,官兵大叔,我爹怎麼了?」

「你爹這幾日有些軍務,不會回來。」說完,他們便騎著馬離開了男孩家。

男孩在婆婆家待了兩日後,第三日一早,便見到有兩名官兵騎著馬,將他父親送了回來,但他父親卻已是奄奄一息的樣子。

男孩見狀,嚇得是趕緊請那兩名官兵送他父親上床,直到他父親趴上了床後,男孩才看到父親背上那慘不忍睹的杖傷,他掉下了眼淚,不解地問:「我爹爹犯了什麼錯?為何要將我爹爹杖打至此?」

其中一名官兵看著男孩,難過地說:「你爹太得軍中將士的敬重了,新上任的防禦使崔大人將你爹視為眼中釘,前兩日他質疑你爹縱放敵軍,審問之餘你爹不小心頂撞了一句,便被崔大人施以杖刑,硬是打了五十板,你爹怕嚇到你,不肯回家……可今日……」

另一名官兵見他說不下去,便接著道:「今日軍醫說……傷勢太重,內外傷皆是,怕是不好了……我們才將你爹送回來,覺得要讓你看看你爹最後一眼。」

「為什麼……我爹是英雄……為何要這樣對他……」男孩跪在了他父親的床前,難過地喃喃自語。

一名官兵見男孩這副模樣,不捨地掉下了眼淚,哽咽地道:「孩子,你爹之後的事,你不用緊張,我們所有的弟兄都會替你爹張羅,之後……你可還有其他親戚可以投靠?」

可男孩卻似乎沒有聽見那名官兵所言,他陷入在了一個悲痛與憤恨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男孩父親的葬禮,靠著軍中的所有將士募資下完成,但就在葬禮後的隔天,沒有人再看到男孩的身影。男孩一個人踏上了旅程,離開了濂縣。

突有一日,一輛馬車行經在官道上時,看到了一名男孩獨自行走在官道上,於是行經到他身旁時停了下來,車上的人將車簾拉開看了男孩一眼,而男孩也注意到了那目光,於是轉頭看向了馬車上的人。

「小弟弟,你為何而怒?」車中之人毫無頭緒地冒出了這一句。

「這世道待我不公,我為何不怒?」男孩卻想都不想,立刻就回。

車中之人聽見男孩所答,嘴角勾起一絲微笑,道:「小弟弟上車吧,面對這世道,我教你如何反擊。」

聞言,男孩毫無遲疑地上了車。

接著,那馬車便揚長而去,消失在官道的盡頭。

那一年,男孩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