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註釋(第五章)

本章節 4759 字
更新於: 2022-02-21
註:特級校官

根據聯邦星際軍的人事傳統,校級軍官擔任各型艦艇的艦長,至於統率艦隊的工作則必須交由將級軍官擔任,然而隨著聯邦的領土在數世紀以來的持續擴張,達到現今超過 2000 光年的幅員,艦隊因應勤務需求也勢必增建規模,也就代表更多的艦長員額,形成將校比例越加懸殊的現象,並導致指揮系統趨於僵化,進而降低艦隊運用的效率。

若要針對問題進行檢討,就必須認知到這是任何組織在膨脹過程中無可避免面對的結果,因此單純增加將官人數不但無法從根本解決缺失,那隻能在短期內獲得暫時緩解的假象,就長遠角度而言反而加速問題的惡化,星際軍最後拍板方案,決定增設『 特級校官 』的階級。

就制度而言,特級校官的階級具有相當特殊性,不能簡單視為晉升將官的後補人選,而是為了在實務上簡化人事流程的一種『 臨時 』軍銜,是讓地區司令官在缺少將官指派時,緊急從資深艦長( 通常是上校 )中挑選出擔任戰隊( 由 6 至 12 艘軍艦組成的小型艦隊 )的指揮官,組成一支快速投射兵力,而根據以往的執勤派遣紀錄來看,也充分證明引進『 特校 』的制度確實有效提升了艦隊的調度彈性。


============ 分隔線 ============


註:金屬風暴系統

為聯邦軍艦標準配置的近迫武器系統( Close-in Weapon System ),主要用於攔截並摧毀飛彈類型的導引兵器,在極少見的情況系也能充做艦對艦短距格鬥的火砲。

不論所運用的科技型態,主動防禦的概念始終是『 朝向目標投射物體,進而使其喪失功能,或是改變行進軌跡而消除威脅性 』,而星際軍使用的系統在設計上採用電子脈衝點火的多管發射裝置,能夠在短時間內擊發出數量驚人的針形彈藥,製造出一片密集的攔截火網,基於這套系統運用的技術基礎來源,因而使用『 金屬風暴( Metal Storm ) 』的名稱。

雖然星際軍採用金屬風暴的系列產品已有多年歷史,但是近年也在內部產生出淘汰這套防禦系統的意見,理由在於『 金屬風暴 』過去的實戰紀錄中始終差強人意的表現,並且被認為難以有效防禦在可預見的未來所將問世的新式武器。

總合而言,金屬風暴系統遭受詬病的最主要缺點還是所射擊的彈藥速度太慢,嚴重縮限了進行攔截防禦的有效射程,也導致命中率低落,加上彈藥本身威力不足( * ),往往必須消耗以噸計數的大量彈藥才能確實擊毀一枚反艦飛彈。此外,金屬風暴系統的多管發射部件本身就是將數百套電磁彈射器密集壓縮而成的複雜裝置,不論其設計經過多少世代的優化改良,都無法將保修成本壓低到令人滿意的程度,而且運作時所耗費的電力相當驚人,完全不亞於其他能量基礎( Energy-based )的同性質防禦系統。

*:依照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輕質量的物體比起重質量物體要更容易加速,因此火砲系統若要追求砲彈速度,就必須選用小而輕的彈藥,但是這也同時削減了動能,導致彈藥雖然快得能夠擊中目標,卻無法造成太大的傷害。


============ 分隔線 ============


註:軌道艦隊( Orbital Fleet )

防衛軍的前身本為隸屬星際軍之下的陸戰軍團,之後分離成為獨立的平行單位,當時為了簡化行政作業而只從星際軍接收陸戰相關的裝備,因此在跨星系派遣部隊時仍需要由星際軍提供運輸艦艇作為支援,而隨著雙方各自發展的分歧越來越明顯,也就必須開始正視執行層面上所會遭遇的諸多問題,例如防衛軍在開發自用的作戰裝備時,必須在收容至艦艇內的規格問題上和星際軍進行冗長枯燥的議論,甚至還曾因此修正裝備而設計導致預算超支,至於星際軍方面也同樣為了調度艦艇時常常得因應對方提出的運輸需求而感到困擾,此外,經歷十數年的磨合期也只證明跨單位聯繫溝通的效率無望提升到令人滿意的程度,至此才催生出為防衛軍設置專屬艦隊的構想,並且參考其主要侷限於航太( Aerospace )範圍的任務性質,而冠以『 軌道艦隊 』的名稱,也以此區別於星際軍的艦隊。

由防衛軍自行設計並建造航艦無非是低效率,甚至可說不切實際的作法,因此軌道艦隊的艦艇來自兩種途徑,一是從星際軍接收現役的船艦,再針對地面作戰需求進行特化改裝,這一類主要是擁有跨星系航行能力的大型艦艇;二是由星際軍提供技術和設施支援,建造防衛軍專屬的型號,大多是地表往返用登陸艦和艇級單位。

在調度運用的層面,軌道艦隊大多以載運陸戰部隊的運輸艦或圍城艦為中心,再安排由驅逐艦組成的分隊隨行護衛,構成接近古代地球上以航空母艦為核心所建立的海軍艦隊。但是這種編制由於缺少大型重裝戰艦,加上既有艦艇為提高運輸量而削減星戰用的武器系統,因此並不利於對抗專為太空作戰設計的艦隊,所以當預期有遭遇大規模艦隊作戰的可能性,就必須和星際軍方面組成聯合部隊來執行任務。


============ 分隔線 ============


註:聯邦防衛軍的兵種及扮演角色

防衛軍作為整合聯邦主要地面作戰武力的組織,內部劃分有多種不同性質的兵科,並且按照反應部署的基準產生出所謂機動軍與系統軍的兩大分野。依照軍方在本身建構思維的定義,機動軍具備可快速調動和獨立作戰的性質,這包括輕重步兵、輕裝騎兵、重裝騎兵以及野戰支援等兵科;至於系統軍則是移防相對緩慢、擔任支援而非戰鬥主力的角色,其中有後勤、工兵、砲術、情報以及醫務等兵科。

至於各兵科所扮演的定位,在此以地球時代的傳統軍事組織作粗略的說明:

[1]輕重步兵:前者是配置載具而具備多種且快速部署能力的機械化步兵,後者是統一裝備戰鬥外骨骼的機甲步兵。
[2]輕裝騎兵:操作航空器,相當於古代的空軍和陸軍航空兵的集合體。
[3]重裝騎兵:配置重型戰鬥載具,其本質和傳統的裝甲部隊相同。
[4]野戰支援:在機動性方面能夠跟上其他作戰單位,亦具備一定程度獨立作戰的實力,是戰鬥工兵與醫務兵的混合體。
[5]後勤科:負責軍需物資的生產、儲備、保修以及運輸的管理工作。
[6]工兵科:負責工事建築和拆除的任務。
[7]砲術科:掌管火砲和飛彈設施,負責遠程火力的操作和防護作業。
[8]情報科:通訊設施與偵蒐裝備的管理與防護( 電子與資訊作戰 ),以及對情報資訊進行分析的工作。
[9]醫務科:管理醫療團隊以及設施。


============ 分隔線 ============


註:螳螂攻擊機( Aerial Tactical Vehicle–Model 64『 Mantis 』 )

聯邦軍方使用的泛用型單座式空中支援載具,是麥格波紐工業針對大氣圈內軍事行動需求所設計製造的產品,從推出初型機算起至今已超過 50 年歷史,具有優異的性價比,除了最大用戶的軍方之外,亦廣為殖民地治安機關所購置。

螳螂在設計上強調靈活且可靠的操控性,其外型參考自傾轉旋翼機( Tiltrotor )而在主機身兩側各安裝一具多向量磁能引擎,能適應多種大氣條件發揮推進效能,雖然機殼外型不適合高速飛行,但是能夠掛載數倍於機身重量的裝備,許多聯邦指揮官在制定作戰計畫時,習慣將『 螳螂 』當作砲艇機運用,另外也適合用於運輸資材的後勤作業。


============ 分隔線 ============


註:動驅車

由於巴庫爾行星的整體氣候在現階段仍處於令人感到不適的濕熱條件,因此殖民地內部除了使用密封車廂的車子代步,相當比例的交通還是集中在連通各行政分區的地下街道,因此市民雖然得以免除戶外環境之苦,但也相對必須容忍有限的封閉空間。

承上所述,殖民城市規劃有發達便捷的地鐵系統網路,足以滿足跨分區旅行的運輸需求,而一般市民經過長年養成的傳統,習慣採步行方式進行短途移動,另外還有搭乘『 動驅車 』的選項,這種交通工具可以從專門設置的站點租用,採用公共自行車系統( PBS )的方式營運,雖然法律規範動驅車在行進間必須設定在自動駕駛模式,以避免發生碰撞行人的交通事故,不過為了更徹底保障安全以及運輸效率,多數主要街道都會劃有讓動驅車得以發揮真正速度的專用車道。

標準型號的動驅車外觀是由兩輪驅動、供單人搭乘( 站坐 )的車輛系統,據信其原型是出自於古代地球的『 Segway 』電動車。


============ 分隔線 ============


註:琵鷺通用飛機( Aerial Universal Vehicle–Model 71『 Platalea 』 )

麥格波紐工業所開發的中型飛行器,其性能雖然慢速( 次音速飛行 )以及勉強達到低軌道的升限,但仍因為優異的承載能力而成為軍方投入多種勤務的泛用機種之一。

固然 AUV–71 因應各種任務而衍伸出多種型號,其中最具象徵性的定位還是作為輕裝步兵的輔助載具,由於這款飛機可同時載運兩部『 犀牛 』戰鬥車( 一部容納於機艙內,一部則掛載於機腹下 )以及乘坐車內的全副武裝士兵,因此按照輕裝步兵的標準編制來說,每個連隊都會分配到兩架『 琵鷺 』以提升部隊運用的彈性,例如聯邦指揮官時常利用 AUV–71 進行機動空降戰術來快速部署步兵,另外也能扮演空中指揮機、後勤運輸以及火砲支援等重要角色。


============ 分隔線 ============


註:膠膜衣( Gel Suit )

泛指用可塑型衣料製成的輕便式隔離服,其成品為了方便供各種體型穿著,外觀樣式普遍寬大,並且在穿戴後經由設計的機制( 例如特定溫度、光譜照射或是噴灑藥劑 )觸發收縮、最後貼合於該人的皮膚以及原本穿戴服裝的表層,其目的在於暫時性阻擋化學物質的沾附,並且在經過時效後會自動分解,成為飄散於空氣的無害粒子。

整體來說,膠膜衣因為成本低廉和不影響穿戴活動的特點而被引進許多領域使用,依據產品本身的等級,從防止髒汙得清潔工作,以至處理危害生物化學物質的實驗室,或是要求高度潔淨的無塵工作室,均無例外。就文中巴庫爾行星的情況來說,就是為了因應本地高濕氣的環境氣候,由自治政府免費供應給市民使用,作為短時間戶外活動的消耗式雨衣。


============ 分隔線 ============


註:黃蜂無人機( HCS-600 『 Wasp 』 Battle Drone )

正式名稱為 600 型懸浮式戰鬥系統( Hovered Combat System ),是一款可由單兵攜帶和操作運用的作戰支援單元,目前大量配置於輕步兵單位,這種無人機除了可以選擇掛載多種武器來提供火力支援,亦能執行諸如偵察、巡邏以及篩選指定目標,為友軍的遠程火砲進行導引工作,是小部隊在戰術教條上非常倚重的裝備。

實地使用方面,一套完整的『 黃蜂 』配件包括無人機本身、人工操作台平以及至少一組以上的信標( Beacon )裝置。所謂的操作平台意指綁定的軍用腕部終端,通常就是由負責攜帶機體的士兵擔任操作者,由於無人機內建有戰術軟體,因此除了由士兵全程操控,也能在接受粗略的原則性指令下自主行動,例如在事先設定的陣地範圍內移動巡防,並且自動針對可疑的入侵目標發出警報或是迎擊。

至於信標裝置則是在將無人機運用於自動作戰上不可或缺的配件,具備為機體進行補給、維修以及遠端遙控的功能,信標的主體是一根約肘臂大小的支柱棒,內部除了機械性的構造,也安裝了控制用的微處理器以及訊號裝置,支柱的一端可以牢固附著於大部份材質的壁面,一端則是供無人機停放的銜接鎖,至於以支柱為中心,周邊可以接附多種模組化的儲備箱,由士兵在安裝時選擇決定其內容物,例如讓無人機換裝的套件,或是延續作戰用的後備彈藥。

理論上只要配置一定數量的無人機以及信標器,就能自動固守陣地,甚至在人為遙控的精細指揮下,在相當的範圍內展開沒有士兵的游擊作戰。


============ 分隔線 ============


註:鐵砧二式( Anvil–2 )

由卡雷特技術工作室所推出的一款多用途短程飛彈,其研製過程採取將既有配件組裝整合來壓低生產成本的路線,也因為製造精度要求相對較低,理論上只要取得設計檔案就能透過中階以上的工業級堆疊製造機具進行快速量產,因此軍方雖然曾經以缺乏反制能力的理由而放棄添購,但是近年也在內部產生檢討當初決策的一派意見,並且打算在不久的未來將鐵砧飛彈導入實驗部隊,以完整評估其在戰術上的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