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秋大宅」.1982-2

本章節 1529 字
更新於: 2022-02-25
之後林若萍又替李承發生下二女一子。他們分別是1932年5月出生的「李筱槿」與「李念新」,以及相隔八年後才出生的,李承發最寶貝的小女兒「李筱梅」。在這之後,李承發便沒有任何登記於其名下的妻兒。根據後續的法律文件,我們亦可得知,他沒有其他非婚生子女。

其後,李承發的後人幾乎都移居至國外。但是就算出生豪門、含著金湯匙出生,也未必能逃脫命運的捉弄。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盟軍準備在歐陸進行全面性的反擊行動中,對某些地區實行空襲。這場代號為「尤彌爾/Ymir」的行動,原本計畫針對部分敵方佔領地區進行空中支援,再以裝甲師與步兵聯合隊伍採取反擊。但是當時於法國留學的李筱桐,與其他13位倖存者躲藏於建築內、未能及時逃離被封鎖的區域,因此在攻擊行動中喪生。
您能從這面展板上,看到當時所留下的文件檔案與相關照片。

接著是1956年6月30日,四子「李俊廷」所搭乘之聯合航空718號班機,於美國大峽谷與另一台商用客機、環球航空2號班機相撞。兩個航班共搭載了117名乘客與11名機組員,全數於該起意外中喪生、無一生還。
這一起重大的飛行安全意外,促進了美國重新訂定飛行安全法規,並且增設了航管站的雷達。而李承發先生在得知愛子因意外身亡後,也馬上動身至美國確認狀況。後續李家獲得了相關補償,但是並沒有辦法緩解這場悲劇帶來的打擊。
根據李家遺族的證詞指出,李承發先生在失去兩個孩子之後,便一直鬱鬱寡歡、與過去自信且充滿活力的樣子差異很大。

1964年,當時已經67歲的李承發將自己對企業的控制全部轉移給親族,從此只維持著名譽董事的身份。
根據家屬的供詞以及醫療紀錄顯示,也是從該年開始,李承發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期間他多次進出醫院,並且進行了兩次重大手術。1972年12月,李承發第二次心臟病發作,並且很快地安排了醫療處置。雖然手術是成功了,但是整體來說,李先生的健康並沒有恢復。

而沐秋宅邸,則是李老先生在因病不得不離開故土後,命人越洋建造的安樂窩。可惜,他本人在1973年11月15日於日本的小樽去世,遺留下未完工的沐秋,孤單地在臺北市區緩慢凋零。在李承發先生亡故之後,因為遺族之間的產權糾紛,沐秋一直處於所有權不明的狀態。直到1979年5月,沐秋才正式由李承發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最後照顧父親直到其辭世的李日興先生繼承。

然而,儘管這是法院最後的判決,也並非所有親族都認同這個結果。沐秋宅邸當時雖由李日興先生繼承,但是李承發的么女,卻似乎對沐秋情有獨鍾。李筱梅作為十一個孩子中最晚出生的,自然是從小就獲得特別的照顧。她出生的時候,李家已經是一個龐大的集團組織。而這個豪門的小千金,卻沒有如同大家以為的那樣恃寵而驕。

她1958年自臺北第一女子中學畢業後,考取了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之後續讀了其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畢業後,她延續著自己的專長領域,投入宗教與文化方面的探索。並且於1967年進入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博士班,繼續著亞洲區宗教文化的研究。她同時也是所有兄弟姐妹中,唯一取得博士學位的人。畢業後她受邀進入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參與其教育科學部的宗教心理學研究計畫,並於該校以講師身份授課。

李筱梅於家族遺產官司中,並沒有透過律師表達太多訴求。相較於其他兄弟姊妹,尤其是元配所生的、排行前面的孩子,為了遺產分配互相攻擊。李筱梅在這件事上,表現出很坦然接受的狀態。因為其自年輕時便無意接手家族企業,所以按照李承發先生的遺囑,她獲得了家族旗下某間企業的大批股份。除此之外,李承發亦將東京區的兩筆土地所有權轉讓給她。相較其他兄弟姊妹,李筱梅所分得的遺產並不算多。本人雖然並未特別做出聲明,但是根據她後續採取的行動,我們可以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其實是父親留給哥哥李日興的「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