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章節 1484 字
更新於: 2018-08-20
  後記上桌:

  一、第一次使用了英文來作為標題名。我一直喜歡使用純正的中文,盡可能不使用外語。但這次的標題難想,加上想做個嘗試,於是就使用英文了,因為這次用英文剛好能夠簡潔概括這次的主題──」About life」直譯為「關於生命」,這次的確是在探討生命的定義,以及抉擇生死的標準。

  此外,這次也刻意想用英文字母來代替人名,這在文學中並不罕見,尤其純文學也見怪不怪。而本作也刻意寫成純文學,雖然過去就有寫過,但寫到這種純度,這麼長算是第一次吧。於是,我就開始煩惱要用什麼英文字母,最好是一個只有四個英文字母的單字,分配到這四人身上……發現事有蹊蹺了嗎?

  二、本文分成四個部分,自然而然的。原本我想寫成極短篇,極短篇的話為了壓縮篇幅,就可能比較容易變成這種形式。然而最後還是字數爆炸,變成四千多字的短篇。但結構因為已經底定,因此還是分成四個環節,剛好是起承轉合。對我而言寫起承轉合早已成為自然。

  此外,我在第一部分還是採取第一人稱,這是為了更貼近女主角的心境,藉由血淋淋的獨白,作為將來的展開的引子。

  三、本文盡可能使用類似電影鏡頭的方式,來串起故事。這是首次刻意長是如此電影化的方式來運鏡,基本上就是想做出「微電影」的感覺(雖然不曉得成功與否)。從第一部分女主角的獨白,拉到第二部分的朋友聚餐,以及第二部分女主角逃上公車,再立即切換到第三部分從床上清醒的畫面,這些都是類似鏡頭切換的手法。然後除了第一部分的獨白外,也盡可能與角色保持距離,使用角色的對白、神情及舉止來傳達背後的訊息。雖然過去也會追求畫面感,盡可能不替角色擅作主張(依故事性質做調整)。但如此講求「電影化」的表現手法,自己僅做無法干涉電影情節的攝影師,讓影像傳達更多「意在不言中」的內涵。

  願意的話,可以反覆去品味當中的文字,基本上許多遣詞用字,透露了許多訊息與暗示。若能覺察的話,相信會有新的解讀吧。

  四、在簡潔的文字的背後,藏有大量的訊息量,這是純文學常有的手法。這次為了讓這篇保持純文學的質量下足了工夫,在文字的精度,敘述與象徵手法,都是希望能做到「純文學式的微電影」。不過,完全不敢說自己是否有做到就是了,還是覺得自己修行不足呀(汗顏

  五、這次算是拾回了寫「虛實交錯」的老本行了。夢境與現實之間的交錯,甚至界線越來越模糊,一切都如幻似夢卻又很真實,這正是我想營造的效果。若讀者有感受到就算是成功了(?

  六、這次不只是探討生命議題,還有女性議題。關於女性談戀愛、結婚、懷孕、生子。進而帶出了墮胎、養育相關議題。女性在戀愛、婚姻中扮演什麼角色?對於孩子該承擔多少責任?是否還是被傳統的社會期望束縛著?這都是我想點出的議題。

  七、文中提到的腦麻,全名為腦性麻痺,關於腦性麻痺就不說太多,有興趣者可以去查資料──順道一提,寫這篇的靈感就是來自於偶然看到我國不久前有父親為了結束腦麻女兒的痛苦,於是親手悶死的新聞。我對此心痛不已,也立刻發誓要以此來寫個短篇,來探討關於「父母為了不再讓殘疾孩子受苦而結束其性命是否能被原諒」的議題。其實與安樂死可能有些類似吧。不過為了不要失焦就沒提到安樂死了,當然,也沒有要進一步延伸到死刑相關,雖然一開頭有提及,但那不是重點就是了,只是要強調原本女主角「殺人者死」的想法而已。


  最後,還是要說,原本其實想將作品寫得更長,但想想為了不要模糊焦點,因此將許多橋段捨棄了,只留下精華部分。

  雖然我想說的或許還有很多,不過,這次的後記已經長到嚇人了,而且我十分喜歡「意在不言中」這句話,故到此為止吧。

  希望讀者還能欣賞這篇故事──或者,在故事中獲得點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