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塔芬平原與魔法世界

本章節 5579 字
更新於: 2020-08-19
西元1511年,大西洋的南邊存在著一片偌大的土地,名為「史塔芬平原」。

雖然名稱為平原,然而地形卻不僅限於平原——

東邊有片豐富水產的溼地;西邊盛產著大量礦物;南邊國家的生意風氣旺盛;北邊存在著未知的神祕物種。

各式各樣的種族生活在這片土地,開始從這片「美好天地」的中心開始逐外發展——

然而,物種間的差異可塞不下這片土地之中——「戰爭」成為最終的結局。

從使用古老的石器到研發各種的魔法……,種族之間的爭奪與仇恨使戰火焚燒這片土地,悲嘆的怨聲充斥在凝塑的空氣中——

那是非常黑暗的時刻,可是長達數百年的迂迴。

為了利益、權利、地位……等,醜陋的貪婪與紛爭在這片淨土上染上一片漆黑卻鮮紅的痕跡。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卻是在漫長歷史中必須存在的要素。

——安逸無法使文明前進,只有失去才會珍惜現有的美好。

所謂的「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也許就是無所不能的「魔法」。

不僅是武器,更是技術,也是一種信念。「魔法」的概念約莫在戰爭前期就被人類挖掘,並廣為使用。

無疑是這個世界裡最難能可貴的天賦——也是最平易近人的瑰寶。

所謂的「魔法」——種族們可淬鍊出體內的「元素」,經由幻想與吟唱作為媒介,藉此憑空創造出五花八門的奇蹟。

這些元素就隱藏於的體內「鮮血」,甚至你也可以認為元素就是鮮血。

每當使用一次魔法便會萃取部分的血液,以此做為施展魔法的必要元素。相對的,倘若使用過度便會出現嚴重的貧血症狀,嚴重的可能會引發休克甚至死亡。

理論上,每個物種體內至少存在著一種元素——「水」、「火」、「木」、「風」、「光」、「暗」六種元素——這是每個物種出生時都會有的一種天賦。

因此又被人們稱為「元素魔法」。

元素魔法之所以稱為「平易近人的瑰寶」——幾乎任何物種都擁有施展魔法的天賦。

也僅僅是「幾乎」。

常理之外的少數存在——有極少數無法施展魔法的特異身分——「無能力者」。

不過這些仍然是毫無討論的價值,甚至遭到遺忘。

因為無能力者的數量實在太少,萬物們早已將這些存在徹底的從自己的認知中排除。

無論是忘記或是不瞧一眼,這是不折不扣的歧視——「無能力者就是這個世界的殘渣,不被認可」。

先不論無能力者的價值,究竟在史塔芬平原上的魔法水準位在何處?

直接地說,這是唾手可得的天賦,其持有者這麼多,每個物種的力量差距都非常大吧?

答案是——並沒有。

依照最新的整理數據來看——在整個史塔芬平原上,估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種族體內都只蘊含一種元素。

沒錯,就是百分之九十!在各種精密的檢測與統整之下,「極大部分物種的體內只蘊含一種隨機元素」——這個事實無法撼動。

這樣的限制並不只針對先天體質貧弱的人類,連站在世界頂端的龍與神都是如此。

人們將這樣的限制視為萬物間的公平,作為公平競爭的枷鎖——不過仍有部分的人並不這麼認為。

那些罕見的「百分之十」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力量?

沒錯,光是同時蘊含兩種元素就已經夠嚇人,更何況是持有兩種以上元素的高手?

儘管只是少數,但這些更強大的存在無疑給這個世界帶來巨大的威脅。

這很明顯的打壞了物種間的水平——

——但在萬物的心中,這樣的疑慮約莫只存在不到十年。

不知是來自於造物者的用心,抑或是天外飛來一筆的特殊突變——不知道是在哪個偉大的一天,人類無意間挖掘出魔法世界中的「新發現」。

是的,那份新發現便是更加廣大的「超物質魔法」。

所謂的「超物質魔法」——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能力」,其呈現出來的奇蹟並不侷限於自然元素,更多的是展示出特定的天賦。

不需翅膀即能翱翔天際的「飛行魔法」、不是蜘蛛也能產絲的「黏絲魔法」、能任意改造自身身體部位,使其化作兵器的「鐵甲化」……等。

諸如此類的「能力」不計其數,即便過了數百年仍有不少新的超物質魔法誕生於世界。

而限制則與元素魔法相同,各物種的體內「理論上」只會有一種超物質魔法。超物質魔法能夠與元素魔法並存於同個身體裡。換句話說,能夠施展超物質魔法的人通常也能夠使用元素,甚至也能同時使用。

至此,人們對於魔法的認知停留於「超物質魔法」與「元素魔法」兩大領域。

西元1675年,戰爭還未結束,不過魔法早已然完全融入人類的生活之中。

為了對這廣大的領域做出更進一步的規劃與整理,「魔導司」就此成立。

魔導司的創立宗旨為「對於魔法的管制與等級訂定出最公正明確的鐵律」,以這樣的精神為創辦精神,為魔法的使用上制定出更妥善的大法律。

而支撐著這整個大法律的五大支柱分別為——「安全」、「教育」、「等級」、「身分」與「產業」。

每大支柱分別裝訂成書,一本都是千頁起跳,被喻為「支撐文明的五本法書」。每頁繁密的文字得讓人瞇著眼才能看清。五大支柱的理念環環相扣,互相支撐著缺漏,可謂缺一不可。

其中,五本法書中最家喻戶曉的,就是「等級」。

紀載「等級」的書冊名為「魔導階級法」——其內容雖然生澀難懂,但也能夠用簡單的三言兩語總括大部分的含意。無論是「元素魔法」或是「超物質魔法」,一律都被分成十個等級。

由弱到強分別是「低階」、「中階」、「高階」、「幻階」、「超幻階」、「靈階」、「超靈階」、「魔階」、「龍階」與「神階」。

以至今最強大的人類魔導師作為能力的天花板,人類最多能夠施展「幻階」的難度,至於更高階的難度則就不得而知。

隨著法令不斷的修正與新增,有關魔法的條文與認知逐漸普遍於人類的生活中,對於魔法的見解不再只停留於「用於戰爭之中的武器」。

即便如此,殘酷的事實並不會隨著認知的改變而有所轉變——

戰火仍然繼續延燒,悲鳴的亡靈一天天的哀號著,沒有任何的好轉。

又或者說,因為戰爭而誕生出的魔法,卻又反過來的將戰火焚燒的更加旺盛——

——但若要說這份不幸會繼續流傳於世間,恐怕並不然。

西元1762年,這是個極具紀念的一年。

作為現今史塔芬平原上的最強王國——「艾恩克」終結了長年以來的戰爭,順利統一被汙濁血肉蠶食的這片淨土。

然而,在撲滅一切戰火之前,艾恩克王國也不存在。

這份功勞僅僅只是源自於十位無名的英雄同心協力而成。

這是由某位男子率領九名賢才,靠著各種手段終結一切的故事。

相傳那名男子擁有著能夠擊敗神祉的力量,具備著獨特誘人的待人氣質,更是老奸巨猾的謀士,是人類之中少見的全能強者。

撇除這位神祕的男子,其餘九位賢才更是廣為流傳——

終結並統一的英雄們同心協力,最終創立了艾恩克王國。

男子順理成章地成為艾恩克王國的初代皇帝——「艾恩克.蒙特利司.達恩西斯特」。而扶持著達恩西斯特的其餘九位賢人則分別成立派別。

分別是「五大家族」與「九大席次」。

五大家族分別代表著出謀劃策的「軍師」、驍勇奮戰的「戰士」、博大精深的「法師」、長袖善舞的「商人」與出其不意「刺客」。

每個家族都擁有富可敵國的軍力或財力,內部更是誕生出不少人才——這些無疑是當初男子手中不可或缺的戰力。

而九大席次並不像五大家族一樣勢力龐大——每一位席次都只有一個人。

不過九大席次之所以能夠受到男子的青睞,具備的並不是五大家族的團結,而是個人擁有的可怕能力。

也許一整個萬人軍隊都不一定能夠勝過其中一位席次。

不過這並不奇怪,這十位英雄可是終結戰亂的梟雄。

但接踵而來的難題也因為初來乍到的和平而誕生——該如何長久維持史塔芬平原的和平?

很顯然的,這樣的困擾只存在於達恩西斯特活著的時候。

因為在達恩西斯特之後的傳人並沒有承接達恩西斯特的遺志。

這點從坐落於史塔芬平原西南方上的王城名稱便能看出——

在西南方的高原上,達恩西斯特建立了王者之最的象徵性建築——「達恩西斯特王城」。

王城的名子便是由現任皇帝的名子所命名。

順著先王的意志,在新的繼位者登上王位的那一刻,便能將自己的大名當作這座王城的新名子,也意味著新時代的霸主又再次的輪替。

但這也顯露了惡鬥的醜陋。

好笑的是,艾恩克的繼位原則向來採取「世襲制」,只有純正的皇室血脈才有繼承王位的權利。

而達恩西斯特的後代並不在乎父親的遺志,更多的是覬覦著這座王城的持有者。

如今更名的意義只不過是為了遵循舊有的傳統,並不是繼承初代皇帝的遺志。

這座古老的王城更替了不少名稱,也見證許多偉大的時刻,只不過不外乎都是流有「艾恩克」血統的人才配有以自己的名子當作王城的榮譽。

正因如此,在不知道第幾次的輪替之後,艾恩克王國的國力逐漸出現走下坡的趨勢,盛譽的國威已然不在。

這也是達恩西斯特最擔心的事情——難能可貴的和平無法長存。

但正在最低潮之時,轉捩點也奇蹟似的誕生。

沒錯,如今接管「迪森特王城」的領導者——「艾恩克.迪森特」正是首位打破迂腐舊習的光芒。

又或者說是「普利西斯.迪森特」——他並不是生於艾恩克皇室的子弟。

這也拜於前任皇帝——「艾恩克.達爾特隆」所賜。

正因為達爾特隆厭倦了這樣的傳統,在撐過宮內各種明爭暗鬥之後,艱難的將毫無血緣關係的迪森特推上王位。

話雖如此,迪森特也不完全倚賴達爾特隆的幫助。

在繼承王位的前兩年,迪森特還只是擔任九大席次中的第一席次,代號「慈愛」。

難以想像的是,他只是出生於貧民的窮困孩子。

不過命運卻好心的扶持了他。

十二歲那年,在某個因緣際會之下,年幼的迪森特誤闖到龍教國的境內。

在那時候,龍族與人類勢不兩立,兩族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張。不過僅是貧民且年輕的迪森特哪能知道?

走入完全陌生的環境,從小就有探知慾望的迪森特就這麼漫遊於龍教國的境內,滿足心中的好奇心。

不幸的是,迪森特很快就被龍教國邊境的龍衛兵生擒。

這在當時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因為誰也無法保證迪森特是不是對方派來的間諜。

儘管只是十二歲的小男孩,在緊張的關係之下,這樣的懷疑依舊不無可能。

在被送入龍宮之時,迪森特強忍著心中的恐懼,清楚的表明自身並無惡意,同時也適時的放下身子,為自己的貿然獻上誠摯的道歉。

只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拋棄尊嚴的跪地求饒,只是針對自己誤入龍教國境內而發自內心的道歉。

那時,迪森特只是個十二歲的孩子,而且還是沒有受過半點正當教育的窮孩子。

不論低劣的身分,他所表現出的卻是難能可貴的自尊與自信。

就在那一瞬間,龍王因此看中了眼前的男孩。

並沒有因為敵人的身分而監禁他,或是選擇殺了他,而是做出意想不到的決定——

——扶養他。

就此,年僅十二歲的迪森特就被納入了龍王的保護下,以人類幼童的身分融入了龍族的生活圈之中。

在長達十年的訓練與照料之後,迪森特早已不是原先的人類,而是完美的繼承了龍族的血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龍人」。

既不是人類,也不是龍族,反倒變成混血的半龍人。

除此之外,在這十年的過程中,艾恩克的老皇帝不幸過世,因此新的繼任者就此登上王位。

新的繼任者就是引薦迪森特的前任皇帝——達爾特隆。

與迪森特一樣,達爾特隆追求的是永恆的和平與種族間的祥和。至此,迪森特也因此尋得轉捩點。

在達爾特隆的努力下,龍族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也開始有所好轉。

順著雙方漸漸和緩的關係,作為和平象徵的迪森特也在龍王的引薦之下,順利的成為艾恩克的一名大將。

當然,論事實來講,迪森特只不過是回家了,回到了十年前的老家罷了。

迪森特是龍人的事情很快就被達爾特隆知道,相中那一身強大的實力,迪森特立即進入皇宮,成為統領所有軍令的總督。

同時,身無分文的迪森特也被納入達爾特隆的扶養之下,正式改名為「艾恩克.迪森特」。

而龍人的體質確實很可怕——迪森特根本戰無不勝,在軍隊中是實力最突出的一個。

除此之外,在龍族的信念教誨之下,迪森特從十年前懵懂無知的小男孩蛻變成抱有宏大理念的男人——他希望能夠靠著自己的雙手尋求萬物間的和樂。

這份信念也正是迪森特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契機。

在迪森特回到艾恩克後的十年,達爾特隆因病去世。不過在去世之前,達爾特隆早已做好準備。

將王位繼承給毫無血緣關係的迪森特。

而迪森特也不負達爾特隆的期望,成為一個人盡皆知的好皇帝。

在繼位的當下,迪森特當即廢除前幾任的惡法,成立許多新法。其法令所涵蓋的領域不外乎都是貪腐的階級制度。

根除啃咬皇宮血肉的貴族勢力、扶持貧民的生活水準、提拔皇室血脈以外的人才……,迪森特可謂費盡心思。

除了推行德政之外,領土內的規劃更是下足功夫。

高原下的平地同樣也是艾恩克王國的國土,在迪森特的重整之後,簡單明瞭的規劃了三大區域——

分別為平民生活的「居住區」、便於貿易的「商業區」以及有著各式娛樂的「市集區」。

各區內居住著各式各樣的種族,從常見的矮人族、獸人族到少見的妖精族、龍人族,異族文化的氛圍特別濃厚。

即便如此,人類居住比例仍然高於半數,也因為語言與習慣的不同,平常也會發生些不小的衝突。

不過迪森特也為此擬定了不少條文——最終也證明了,這些條文的確有效抑制了大型衝突的發生,以至於迪森特上任後的數十年都還未發生嚴重的種族衝突。

一切看起來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迪森特原以為能夠維持著這樣的祥和直到下一位繼任者的出現,然而——

——突如其來的災害就這麼降臨在這片土地上。

西元1915年,貴為四大兇獸之首的邪神——饕餮,就這麼突然的誕生了。

至今沒有人知道饕餮出現的原因,甚至沒能記住饕餮的真面目,留下的記憶只有失去家人的痛苦以及超越戰爭的傷痕。

而那時候,正也是各種族團結的一刻。

在迪森特的號招與集結之下,史塔芬平原上的各種族互相成立了聯軍,一同抵抗這不祥的敵人。

最終,饕餮戰敗了。

不過並不是完全的敗退,而是暫時的消失。

運用龍族的強大力量,迪森特艱困的將饕餮的部分肉體與魂魄封印在「酒虎山」之內,而剩餘未被封印的流亡軀體則永遠消失於人間,就此煙消雲散。

為此,迪森特與眾種族終將為這片土地索取到得來不易的和平。

也因為迪森特封印饕餮一事,間接讓艾恩克王國的國威大振。

眾多大國紛紛爭先恐後地自願成為艾恩克的附屬國,貿易與文化也隨著附屬國的增加而蓬勃發展,甚至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文化發展。

如今的艾恩克無疑是史塔芬平原上,與龍教國並駕齊驅的強國。

但是——歷史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所謂強國也只不過是歷史裡的一個紀錄點。

光輝的歷史將會再次迎接轉捩點,一切的災難都是隱藏於人性的險惡所致。萬物將這份得來不易的和平視為理所當然,便會使躲藏在暗處的黑暗有機可乘。

當意識到事態的危險,已然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