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追蹤
本章節 1603 字
更新於: 2021-03-18
TMX市白虎警署
一大早,柏皓霖就迫不及待地來到警署——支援部建立了一個較詳盡的犯罪資料庫,裡面將二十年內所有案件歸檔整理,可以通過簡單的詞句搜索出案件類型、受害人資料、作案特徵等等,是一個非常方便的系統。
既然已經確定對方是一名連環殺手且他的受害者不只洪四一人,那麼,警署的資料中很有可能已經記錄了他的一些犯罪模式,只是目前未被人發現罷了。
柏皓霖在警署專門的搜索詞條中輸入了罪犯特徵:男性、三十至四十歲、殺害五人以上,有拋屍的習慣,搜索年限是五年內。
搜索的結果顯示不多,僅有七件,而且均已破案,其中兩件屬於黑幫成員殺人,三件是搶劫殺人,另外兩件則是報復殺人,與柏皓霖的分析不符。
以警方的一貫作法,這麼大的案子媒體一定盯得很緊,所以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讓其結案,所以有可能結果失真。
柏皓霖調出了這些案件的詳細資料,想從中找到與那位「神秘人士」有關的證據,但不幸的是,這些案件的案情簡單,黑幫成員殺人和搶劫殺人的作案手法如出一轍,都是拿刀刺傷了人就逃走,直至被抓;兩起報復殺人則是將報復對象及其家人一起傷害,也與「神秘人士」的作案特徵不符,全都PASS。
柏皓霖揉了揉太陽穴,重新思考。
會不會他的受害人的屍體至今都沒有找到呢?他既然給自己定下了準則,說明已經在眾多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嚴密的手法,可能他所做的事根本就沒有被警方察覺,而他的受害人應該並不在死亡檔案庫,而是在失蹤檔案庫?!
柏皓霖重新選擇查找五年內的失蹤人士。
僅僅三秒鐘,屏幕就出現了一連串的名單,這份名單總共有475人。
這麼多人當然不都是「神秘人士」所為,他必須排除其中的一部分。
首先,根據他對「神秘人士」出現在停車場的分析,他應該是準備對他的目標下手,那麼從連環殺手慣有的心理分析,他的謀殺對象應該從一開始就是特定的,那麼首先就應該排除了女人和小孩。
現在名單中只剩下126人。
其次是動機,警方在破案時,最先從作案動機入手,失蹤也不例外。對於失蹤,警方會先假定是走失,如果沒有與綁架有關的跡象,大多數只會不了了之;如果收到了綁架、恐嚇信,卻被兇手逃脫,受害者又沒有找到的,只能假定為失蹤,所以應該排除這類失蹤案件。
名單中又剔除了47人,餘下79人。
看著長長的名單,柏皓霖想再排除一些,可無奈他對「神秘人士」知之甚少,已經沒有辦法再減少名單中的人數了。
就在他的思緒陷入瓶頸時,名單後面一個帶有※的標誌引起了他的注意。
最下方對※有一個註解:有犯罪前科。
犯罪前科?
柏皓霖經過篩選,發現79中有23人都是這類人,他當然不覺得有這麼多入獄人員失蹤只是巧合,再看看他們失蹤的時間,90%都在夜晚,失蹤現場雖沒有明顯的共同特徵,但結合「神秘人士」目擊的時間也是夜晚來看,這不單單是巧合了!
柏皓霖像是嗅到了肅殺氣息的野獸,他坐直了身子,挨個兒查看這些人的資料。
這些人所犯之罪大都不重,入獄的時間也很短,約三個月至一年半之間,還有十來人被提前釋放或是獲得了緩刑期。
柏皓霖又查看他們的犯罪資料,根據他專業的法律知識,很快看出漏洞,他們中大部分人雖然入獄,但並沒有得到應得的懲罰,或是被辯護律師鑽了空子,或是買通了無良的檢察官或法官才得以逃脫法律的嚴懲。
換句話說,「神秘人士」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對他們實施應有的制裁!!
「真有意思。」柏皓霖摸著下巴,自言自語。
對於「神秘人士」,犯罪心理學定義了一個專有名詞:使命型殺手!
使命型殺手分為兩種,一種叫死亡天使,他們殺人是覺得自己在幫助受害人解脫痛苦,最常見的是護士或醫生;另一種叫義務警察,他們殺害他們認為有罪的人,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在為社會做事,並將自己的行為深度合理化,這種人很快就會變成殺人機器,並且對於受害者不會有任何內疚。
使命型殺手通常伴有強迫症傾向,會有固定的殺人模式,在他們眼裡,殺人就如同宗教儀式一般神聖。
有了這些潛在的受害者,柏皓霖又可以縮小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