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全面發展

本章節 2063 字
更新於: 2025-04-24
  時間來到8月份的時候,我決定修建一個圖書館。

  記錄系統的信息以及我們的生活資料,以及重大事件。

  為此,我專門擴大了造紙行業。

  圖書館的位置就選在了城鎮裡面,一個比較高大的建築裡面。

  這座建築至今沒有人動用過。畢竟要在城鎮裡面居住,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貢獻的。在這種大型建築物居住的話就需要更多的貢獻。

  我打算讓圖書館里的書籍進行免費觀看,當然如果這些書籍受到破壞的話,肯定是需要賠償的。

  我要讓所有的民眾知識水平得到提升。

  來方便我們進行更高一級別的科技發展行動。

  根據系統所說,書籍要有標題和作者的署名,方便擴大作者的知名度。而知名度高的作者寫的書更容易獲得歡迎。

  於是我自己就先寫了一本書,講述我從一名流浪的zhi開始,利用系統的幫助開始發展科技,擴大勢力,最終成功征服整片陸地的事情。

  這相當於我的自傳。

  我相信我作為這片陸地的最高領導者,我的經歷會有zhi看的。

  平均每一頁紙,都能寫大概300個單詞,而我寫了40000多個單詞。超過130頁的紙張。

  標題是:《讓我們一起征服大地》

  怎麼說呢?寫這一部書花了我大概一個月的時間。

  然後我發現,想要廣泛傳播的話光靠一本書是不太可能的。

  需要有更多的書籍才行。

  也就是說需要有人專門進行抄寫才行。

  不過系統提醒我可以使用印刷術,這樣子可以大規模的進行複製。

  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決定開啟印刷術的使用。

  根據系統所說,印刷術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反體文字或圖畫製成版畫,然後著墨(或其它色料)就紙(或其它表面),加以壓印以取得正文。

  現在我開始組織人員進行砍樹,因為我們需要木頭來製作底面。

  然後再由zhi,專門將將書籍上的字刻到板畫上。

  這是一個簡單而又枯燥的過程。

  為了讓士氣得到提升,我親自在率領他們進行板畫的製作。

  據系統所說,我們使用的印刷數是雕板印刷術。是地球歷史的一種印刷術。

  以後等我們金屬製品更加發達之後就可以採用更先進的印刷術了。

  前前後後花了10天時間終於將印刷的版畫給製作完畢了。

  然後就可以進行複製了。

  只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成功印刷出一本新的書籍。

  於是乎,先一共印刷了100本《讓我們一起征服大地》。

  這批書是第1批放置在圖書館的書。

  第2批書是《新技術》,這本書的原稿是由另一名會世界語的zhi,也就是木天。

  他將我們的技術都結合起來,寫在這一本書中,進行詳細的講解。

  這樣子以後的後來者,就可以直接借鑒書上的方法了。

  這本書同樣又印刷了100本,放置在圖書館上。

  接下來的作品要讓各個會語言的zhi,自由發揮了。

  同時也應該擴大會世界語的zhi數,為此我親自寫了一本學習世界語的作品。

  完成這件事情之後,征服整片大地之後的第1批嬰兒潮也到來了。

  目前在中部地區和南方地區,在10天的時間裡出現了50隻新生zhi。

  為了培養這些新生代的學習能力,我在希望村的位置修建了一個小型的學校。

  這是系統建議我這麼做的。

  根據它的說法,在地球上,每一個新生的人類後代都要進入到學校裡面進行學習。將地球歷史上的知識,以及技術能力灌輸給他們,這樣才可以維持地球社會的發展。

  在地球的教育機構是從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到大學。一共16個地球年的時間。

  按照我們zhi的成長速度,我覺得6個天輪年就行了。

  我們zhi的平均壽命大概是30個天輪年。不可能在學校裡面花費太長時間的,不然是生產壓力是十分重大的。

  按照地球人類的說法就是養不起這麼多脫產的學生。

  所以說,我們不需要像地球大學生那樣的精銳的工作人員。

  畢竟目前我們的科技水平還是比較原始的,6年時間足夠了。

  為了教導學生,我專門指定了一只zhi來編寫教材。

  主要就是語文和技術方面的。

  其它方向的就暫時先擱置一邊就行了。

  差不多這個時候堆肥的行動已經完成了。

  我親自來到觀湖村,在當地村長雙湖的帶領下與一群zhi將發酵好的糞肥堆在小推車上,然後來到了水田的位置。

  首先用鋤頭將泥土翻鬆,然後將糞肥和下面的泥土進行混合。

  水田面積比較大,大概有400平方米的面積。因此花一整天的時間才施肥完畢。

  然後就可以放水了。

  我們在湖邊修了一條溝渠去直通水田,迅速將整個水田的面積灌滿了。

  然後再用泥土將水渠堵上,防止水中的養分流失。

  接下來就是插秧的環節。

  插秧也不是隨便插的,插秧的時候注意插秧密度,還要注意插秧的深度和土壤的濕度。

  插秧不能插太深,如果插得過深,分櫱節位就被泥土埋住,造成通氣不良,根系呼吸也會受到影響;而且分櫱節處在溫度較低的深土層,秧苗插下后返青會較慢,不利於後期早分櫱。

  這是系統的解釋。

  然後每20厘米插秧一次,每次插秧兩顆。如果寬窄前後不一致,會導致一些秧苗長得好,一些長得很弱,造成群株間長勢參差不齊,影響群株的產量。

  最後就是就是要插直,插穩。保證水稻苗能茁壯成長,不會被風吹倒。

  完成這些工作前前後後花了三天的時間。

  畢竟我們還是第1次進行這種工作,而且反覆的彎腰,使得腰部非常的疼痛。

  「長期干農活確實會導致身體健康受損,因此你們最好不要一只zhi長期干,最好是多隻zhi一起輪流干,這樣子會好很多。」系統最後只能這樣說。

  「那麼種田這麼辛苦,有關係到食物問題,農民的地位應該是比較高的吧。」對此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