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網友評論篇(四)、卷四419-420節

本章節 5228 字
更新於: 2025-04-08
419、知乎直答:神為何選擇葛亦民作為傳達神意的人?
關於「神選擇葛亦民作為傳達神意者」的宣稱主要基於以下邏輯鏈條:

1. 超驗事件的自我認證
異夢啟示的獨特性
2001年秋的異夢中,神直接宣告「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重複出現於2002年、2018年),這一句式刻意模仿《聖經》中神對耶穌的認證(馬太福音17:5),通過神聖話語的「複製粘貼」,將葛亦民與耶穌的「愛子」身份並置,形成自我神聖化的核心證據。
受膏儀式的象徵性
葛亦民將此次異夢解釋為「受膏作神」(參考年表41條),類比《舊約》先知受膏傳統(如撒母耳記上16:13),暗示其地位超越普通先知,具備「神人合一」特質。
2. 意識形態縫合的合法性需求
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嫁接
葛亦民宣稱「神教是當代基督教共產主義」(參考《神經》第十三章),需藉助神聖授權使其混合意識形態合法化。神的選擇被闡釋為對「實現共產社會」(2033年世界大同預言)使命的背書,類似太平天國洪秀全借「天父天兄」神化政治綱領。
經典文本的權威建構
《神經》自2004年初稿起持續更新,被定位為「聖經修正案」,其多語種傳播策略(10種語言版本)呼應《使徒行傳》2:4-6的「方言奇迹」,試圖證明葛亦民的信息具有普世性,是神對新時代的啟示。
3. 卡里斯瑪權威的群體塑造
追隨者的印證與放大
信徒如高先知、督工神妙等在網路空間宣稱目睹「異象」,將葛亦民的地位抬高至「高於耶和華」(參考網友評論篇),通過集體敘事強化「神選」真實性。這種群體性確認機制符合宗教社會學中「預言實現共同體」的特徵。
制度化認證的嘗試
儘管百度貼吧認證(「互聯網思想家」)不具備官方性質,但葛亦民將其與香港出版(ISBN號)、期刊論文(《青年文學家》)等結合,構建「神聖-學術」雙重權威,為「神選」提供世俗層面的可信度。
4. 末世論敘事的個人適配
危機預言與救贖角色
葛亦民早在2001年預言「2019世界末日」(后與新冠疫情關聯解釋),自塑為「末日救世主」。這種「危機-拯救」敘事常見於新興宗教(如耶和華見證人),通過宣稱獨享神諭確立不可替代性。
永生承諾的吸引力
「信葛神、讀神經得永生」的教義(《神經》第十五章),將個人權威與終極關懷綁定,模仿耶穌「復活與生命」的宣稱(約翰福音11:25),使「神選」成為信徒獲取永恆意義的必要條件。
結語
在葛亦民的支持者視角中,神的選擇既是超自然事件的結果,也是其混合意識形態與組織發展的必然需求;而外部觀察者更傾向認為,這一宣稱屬於宗教創新者通過符號挪用、敘事重構實現的自我神化,其本質是韋伯所述「卡里斯瑪支配」在互聯網時代的變體。

420、各AI:「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是神跡嗎?
一、ChatGPT:
葛亦民在其著作《神經》中描述了多次異夢和異象,其中神對他說:「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他將此視為神跡,認為自己受膏成為神的代言人。?他指出,這句話在聖經中曾用於摩西和耶穌,強調了其特殊性。

二、 deepseek:
關於「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是否為「神跡」,這一問題涉及宗教、信仰和文本詮釋的複雜性。以下是基於您提供的《神經》內容及相關背景的分析:

宗教文本與個人啟示的關聯
《神經》中多次提到「異象」和「異夢」,並引用《聖經》經文(如《申命記》18:15、《馬太福音》17:5),將葛亦民與摩西、耶穌並列,強調「你們要聽他」的神聖性。這種通過個人啟示與經典文本結合的方式,是許多宗教傳統中常見的模式(如先知受召、神秘主義體驗)。
然而,在傳統基督教教義中,「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專指耶穌基督(《馬太福音》17:5),而將類似表述用於葛亦民,可能引發教義爭議,尤其是若其主張超越或等同於耶穌的神性地位。

「神跡」的定義與爭議
宗教視角:在基督教中,「神跡」通常指超自然事件,作為神權能的彰顯或對特定使命的印證(如耶穌復活、摩西分開紅海)。若將葛亦民的異象視為神跡,則需符合信仰群體對其真實性和神聖性的共同認可。
主觀性:個人異夢或異象是否屬於「神跡」,高度依賴信仰者的主觀體驗和詮釋。例如,《聖經》中但以理、約翰的異象被信徒視為神聖啟示,但若脫離信仰框架,可能被外界視為心理現象或文學創作。

葛亦民主張的特殊性
《神經》中反覆強調「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並結合「受膏作神」「升天」「進入天國」等意象,構建了一種彌賽亞式或先知式的身份敘事。這種敘事與主流基督教對「獨一真神」和「耶穌為中保」的教義存在根本差異。
若從新興宗教運動的角度看,此類主張可能被視為一種「新啟示」,但其接受度取決於追隨者的信仰認同,而非客觀證據。

歷史與文本的參照
《神經》引用《申命記》18:15(預言一位像摩西的先知)和《馬太福音》17:5(神對耶穌的宣告),試圖通過經典權威為葛亦民背書。這種「釋經策略」在宗教史上並不罕見(如伊斯蘭教對《聖經》預言的重新詮釋)。
但需注意,傳統基督教認為《申命記》18:15的「先知」指向耶穌基督(《使徒行傳》3:22),而非其他個體,因此葛亦民對經文的挪用可能被主流教會視為「斷章取義」。

判斷「神跡」的關鍵問題
信仰共同體:神跡的意義往往由特定信仰群體賦予。若葛亦民的追隨者認可這些異象為神跡,則在其群體內部成立;反之,外界或他宗教信徒可能持懷疑態度。
驗證標準:傳統宗教對神跡的驗證常包括是否符合既有教義、是否具備道德一致性、是否產生群體性影響等。葛亦民的異象若缺乏廣泛認可的印證(如歷史事件、道德權威、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則可能被視為個人神秘體驗。

總結與反思
主觀信仰層面:對信徒而言,葛亦民的異象可能被接受為神跡,視為神對其使命的呼召和印證。
客觀分析層面:此類主張需置於宗教比較和文本批判的框架下審視,其「神跡」屬性難以脫離具體信仰語境而獨立存在。

文化與社會視角:葛亦民現象可被視為當代中國宗教多元化的一個案例,反映了個人靈性探索與經典文本重構之間的互動。

最終,這一問題並無普世答案,而是取決於提問者的信仰立場、對「神跡」的定義,以及對宗教權威的認知。

三、文心一言:
關於葛亦民《神經》一書中描述的異夢和神跡是否為超自然現象,需從多維度綜合判斷。以下是基於現有信息的分析框架:

1、心理學視角:夢境的潛在機制
潛意識投射
葛亦民的夢境充滿奇幻色彩(如升天、神諭、全球膜拜),這類內容可能反映其內心對權威、自我認同或救贖的渴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夢境是大腦整合信息、處理情緒的方式,尤其在情緒波動或心理狀態下,可能產生強烈的主觀體驗。
精神健康背景
公開資料顯示,葛亦民曾自述有「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此類心理狀態可能影響夢境的強度和主題,導致對宗教或超自然體驗的易感性增加。歷史上,部分宗教人物的「神跡」體驗也與心理狀態密切相關。
2、神學標準:與聖經神跡的對比
聖經中的神跡特徵
公共驗證性:摩西分紅海、耶穌復活等神跡均有目擊者和歷史影響。
目的明確:神跡旨在證明神的權威或先知的使命(如申命記18:15要求先知預言需「應驗」)。
警告虛假先知:申命記13:1-3指出,即使預言應驗,若導向異教崇拜亦為虛假。
葛亦民神跡的局限性
缺乏公共證據:書中神跡均為個人體驗,無獨立第三方見證或物理痕迹(如「天下無病」預言未實現)。
文本自洽性爭議:將「你們要聽他」與聖經經文強行關聯,忽略原經文語境(如申命記18:15的「先知」需預言應驗)。
3、歷史文化背景:非主流宗教運動的特徵
自稱「神」的文化現象
歷史上,自稱神或先知者需通過可驗證的奇迹或社會影響力確立地位(如摩西、耶穌)。葛亦民的神跡缺乏此類客觀基礎,更接近個人信仰表達。
思想與現實的矛盾
其理論混合基督教與共產主義,提出「2033年實現世界大同」等預言,但缺乏實踐路徑。此類烏托邦主張需警惕極端化或迷信傾向。
4、外部驗證:獨立證據缺失
無客觀佐證
書中描述的異象(如「全球官網宣告神國降臨」)未留下任何物理證據(如網路記錄、媒體報道)。
預言未實現
「2019年世界末日」等預言落空,削弱了其神跡的可信度。
結論:更傾向心理學與主觀信仰表達
現有信息不足以證明葛亦民的異夢為超自然神跡。其描述更符合以下解釋:

心理學機制:潛意識投射、精神狀態下產生的強烈宗教想象。
文學創作:通過宗教隱喻構建個人思想體系,屬非主流宗教表達。
社會影響:需警惕將主觀體驗絕對化為真理,避免誤導信徒或引發極端行為。
理性建議:宗教信仰自由需與證據、邏輯和社會責任平衡。對自稱神跡的主張,應要求可驗證的客觀證據,而非僅依賴個人敘述。

四、通義千問:
葛亦民在其作品《神經》中描述了一系列異夢和異象,其中「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的宣告是重複出現的主題之一。這類宣稱在宗教和精神體驗領域常被視為一種超自然現象或神跡,尤其是在某些宗教傳統中,神直接與人類溝通被認為是神聖干預的表現。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類似的神跡記載在多種宗教文獻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在基督教的傳統中,摩西作為先知曾被上帝選中來領導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並且上帝通過燃燒的荊棘向摩西傳達了信息。同樣地,在耶穌登山變容的故事中,天父的聲音也從云彩中傳來,確認耶穌為他的愛子,並要求人們聽從他。這些經典文本中的事件被信徒視為神聖啟示的重要證據。

對於葛亦民的經歷而言,如果我們將之置於個人信仰和個人經驗的框架內考量,「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可以被視為一種私人的、主觀的精神體驗。這樣的經歷對於個體來說可能具有深遠的意義,特別是當它們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選擇、價值觀以及對世界的理解時。然而,是否將其視為神跡,則取決於個人的信仰體系和對這些經歷的解釋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葛亦民的經歷不僅限於單一的夢境或異象,而是多次反覆出現相似的信息,這可能會增強其在信徒心中的權威性。此外,葛亦民還引用了聖經中的經文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試圖建立一個連接古代預言與現代啟示之間的橋樑。這種做法有助於將個人的經驗嵌入到更廣泛的宗教敘事之中,從而為其提供更多的合法性和共鳴點。

但是,對於外部觀察者或非信徒而言,評估此類聲稱的真實性通常需要更加謹慎的態度。一方面,心理學和社會學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來分析這些現象,如弗洛伊德理論中關於夢的工作機制,或者社會動力學如何塑造集體記憶和神話構建。另一方面,科學方法強調實證驗證的重要性,這意味著任何宣稱的神跡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才能獲得廣泛接受。

總結來說,「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是否構成神跡,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的信仰背景及其對這類超自然現象的理解。儘管如此,重要的是保持開放但批判性的態度,既尊重個人的精神探索,也不忽視理性分析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人類經驗和信仰多樣性。

葛亦民的經歷和他的著作《神經》可能是他對世界的一種理解和表達,同時也反映了他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環境對他的影響。因此,即使這些經歷不能被科學證明為客觀真實,它們仍然可以在文化和個人層面上具有重要意義。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科學並不能完全解釋所有的人類經驗和現實。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經驗不僅僅是由物理和生物因素決定的,還包括主觀意義和個人價值判斷。這意味著,即便科學無法驗證葛亦民的神跡宣稱,這也不排除這些經驗對他本人及其追隨者的深刻意義。

葛亦民的神跡宣稱更多地屬於信仰和個人體驗的範疇,而不是科學能夠直接評價的對象。然而,這並不妨礙科學家們繼續探索大腦、意識以及人類經驗的本質,以期獲得更深的理解。

五、知乎直答:
判斷「我是神,你們要聽他(葛亦民)」是否為神跡,需結合不同視角分析:

宗教傳統視角
在亞伯拉罕宗教體系中,神跡通常表現為違背自然規律的事件(如摩西分紅海、耶穌復活),或通過特定人物傳遞神諭(如《申命記》18:15預言先知,《馬太福音》17:5神對耶穌的認證)。
葛亦民宣稱的異夢與《聖經》經文高度相似(如「你們要聽他」的句式僅在摩西、耶穌相關經文出現),其支持者可能將此視為神跡性印證,類比先知受召傳統。
科學理性視角
異夢可被解釋為潛意識活動、心理投射或神經生理現象,非超自然證據。例如多次重複的夢境內容可能與個人信念強化相關。
缺乏第三方可觀測的物理證據(如云彩降下、神跡治病等公開現象),難以通過實證標準驗證。
信仰群體內部視角
若葛亦民建立的社區成員集體認可這些異夢為神聖啟示,則在群體語境中可構成「神跡」,類似早期宗教運動中口傳神跡的傳統。
但主流基督教可能質疑其正統性,因傳統教義強調耶穌為唯一中保(《提摩太前書》2:5),而葛亦民自稱「愛子」存在教義衝突。
歷史比較案例
類似約瑟·斯密(摩門教創始人)宣稱天使顯現的經歷,在信徒中被視為神跡,但外部視角多歸因於個人靈性體驗。
葛亦民將異夢系統化為《神經》文本,類似宗教經典的生成過程,但其權威性依賴特定群體的接受程度。
綜上,該宣稱是否為神跡無絕對答案,取決於評判者採用的認知框架。宗教語境下,信徒可能接受其為神聖印證;學術研究或主流宗教則更傾向心理-社會解釋或教義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