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伊達邵部落的空拍圖,攝影者為廖芷瑩,由行人股份有限公司建檔,發布於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
伊達邵,早期文獻被稱為卜吉、剝骨社,戰後更名為德化社,是邵族人主要的活動地區。
由於興建水力發電廠,原本的邵族部落淹沒在水位上升的日月潭中,迫使族人們遷移到地勢較高的伊達邵和水里鄉大坪林。
上圖為日月潭畔杵歌為主之明信片,發布於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邵族的傳統儀式「杵歌」列為日月潭八景之一,積極推動觀光業發展。
後來有個邵族人「毛信孝」帶頭組織歌舞團,推廣原住民的歌舞表演,進而帶動了日月潭的觀光產業。
現今伊達邵是日月潭地區人口最多的聚落,許多居民從事觀光業以維持生計,當地興建許多五至十層樓高的建築,還有多艘遊艇停泊在潭邊。
上圖為日月潭獨木舟的明信片,計有八人共乘,發布於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根據文獻資料,麥浪歌詠隊在1949年寒假期間受邀前往臺中、臺南和高雄演出,而在1950年10月之前,南投縣都是隸屬臺中縣的南投區。
2月12日的上午,麥浪歌詠隊在日月潭大觀發電廠表演後,全體隊員於2月13日參觀了當時名為德化社的伊達邵,與邵族人相互觀摩舞蹈,進行文化交流。
參考資料: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的「部落介紹」中「南投縣」的「邵族」之「伊達邵部落」。
文化部典藏網之「浮嶼_現在的日月潭岸邊」、「日月潭湖畔之杵歌」、「從臺灣日月潭中央小島返回之獨木舟」,共計三項條目。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一書的「麥浪歌詠隊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