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查紀錄:西子灣篇

本章節 2332 字
更新於: 2023-05-17

※上圖為西子灣月光海,攝於2017年7月。

西子灣是位於高雄壽山(柴山)附近,以夕陽跟天然礁石聞名的海灣,基本介紹是這樣。
至今紀錄的都是創作需要,特別造訪的地點,然而西子灣是唯一的例外,早在故事提及這個地方之前,它就是充滿個人回憶的場所。

事情要追溯到十多年前,有個意外跑去高雄念書的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之際,聽老師提起完全無關正課的話題:
「中山大學是為了破壞高雄龍脈而蓋的喔。」

什、什麼──!(瞬間清醒)

大家可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吧?老師上課講的正經內容沒記多少,這種有的沒的東西記得特別清楚,不論過了多久都難以忘懷。
2020年撰寫《皓月奇譚》的初稿時,對本土地理還不是那麼熟悉,儘管卷一寫了南港龍脈,卷二完全不曉得該用哪裡當成題材,直到靈光一閃想起這段學生時代的回憶,關於我所熟悉的那片海灣。

內文照片由本人拍攝,使用手機包括Sony Xperia Z5一共有三種,其餘機型不可考故省略。



※上圖為中山大學校門口,高處俯瞰高雄港,攝於2017年7月。

(一)中山大學
聽說國民政府經過調查發現,高雄具備可能出皇帝的地形格局,政府高層決定在壽山(柴山)與西子灣之間建立中山大學,用意即是破壞這裡的風水。
老師說他是從學術圈朋友那邊聽來的,傳聞中只要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到一定程度,學者往往就會懂得看風水,於是得出中山大學地理位置以及用意特殊的結論,算是一個小小的都市傳說。

傳說是真是假,想當然無法驗證,然而高雄壽山(柴山)一直都有山難與鬼打牆的靈異故事,加上當地磁場混亂容易迷路的傳聞,為風水之說增添了不少可信度。
嗯,完全想像不出平常的中山大學,必須小心被猴子搶劫飲料早餐,以往福利社店員必須準備bb槍驅猴,教授拿掃帚在停車場大戰潑猴,上課上到一半會有獼猴闖入巡堂覓食,如此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校園生活呢!
果然距離就是美,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知壽山(柴山)真面目。

以下有輕微馬佛/靈異成分,對此不適者建議跳過。

不過,要說中山大學就只有獼猴,倒也未必。
白天上課的文院生或許沒感覺,在晚上常常還要趕工、排練的劇藝系跟音樂系學生們之間,流傳著山上藝術大樓的鬼故事,比如地下室的神祕女子。
另外是關於女生宿舍,過去有學姊在六樓的一間寢室自殺,聽說還待在那個寢室裡面;後來住進去的學生表示,曾經在晚上聽過塑膠袋摩擦的聲音,因為學姊當年就是用塑膠袋套頭自殺的。
搬進宿舍的大學新鮮人,大致都聽過這個靈異故事,至於後來那間寢室基本都空著,沒有住人了。

輕微馬佛/靈異成分到此為止,以下敬請安心閱讀。

好像嚴重離題,說好的取材之旅呢?
這回與其說遊記,更接近個人的回憶記錄,實在有點不好意思。




※上圖為英國領事館外觀以及內部蠟像,館內保存之地界碑,攝於2017年7月。

(二)前清英國領事館
這裡是古蹟群,位於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內,求學期間並未造訪,直到畢業才心血來潮跑去參觀。
當初清朝打輸鴉片戰爭,開放通商的港口之一便是打狗即高雄,經過許多沿革之後建立了當今屹立哨船頭山丘上的英國領事館。
照片中的就是從那時候保留至今的地界碑,雖然我是回家查網路才知道,在現場只是負責拍照的人肉攝影機。




※上圖為西子灣防波堤風景以及情人雅座,攝於2020年8月。

(三)防波堤、蘿蔔坑
提到西子灣不得不說的特色,自然是知名的西灣夕照,觀賞夕陽本身就是知名景點。
另一方面當夜幕低垂,海上生明月之時,西子灣就是月光灑在幽深海面,得以觀看整片月光海的好地方。
對情侶跟觀光客來說,位於中山大學校門口,又名「蘿蔔坑」的情人雅座,是必定造訪的地點。

學生時期在高雄念書,從未有過前來探訪的念頭,反而出了社會才有緣回來看看。
說是這麼說,當年也曾經附庸風雅,否則還是讀文學的人嗎?(天音:這是偏見。)
當時和朋友相約一個月黑風高的凌晨,兩個人在寒風中走到防波堤瑟瑟發抖,等待月光灑滿海面──這件事並沒有發生,因為月亮直接在半空中消失,遠處甚至出現曙光,彷彿在嘲笑兩個沒做功課的小笨蛋。
沒錯,那個時候是冬天,而月光海是夏天才能看到,季節限定的風景啊啊啊啊!



※上圖為防波堤清晨風景,攝於2009年12月。

如果看過隔壁棚的《水月抄~港都神靈見聞~》,現在一定知道結局怎麼來的了,內容完全照搬作者自己耍笨的真人真事。
事隔多年重遊故地,這次記得要選在夏天的晚上了,絕對不會被同樣的石頭絆倒第二次。

防波堤是跟同學跨年,看月光海失敗,獨自喝悶酒,有過酸甜苦鹹記憶的地點。
不論打狗英國領事館,蘿蔔坑或者中山大學的龍脈傳聞,生命充滿了原本不以為意,猛然回想起來才決定一探究竟的人事物。
日常中的點點滴滴,累積在心頭變成涓涓細流,到最後成為汪洋,記憶中難以抹滅的一頁。
直到親自說出口、寫出來的瞬間,才知道那些對自己的意義遠超過想像,只是以往太習以為常,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



※上圖為西子灣遠山夕照,中山大學校內風景,攝於2009年8月。

寫好劇本之前,必須先過好生活,以往聽過這個說法。
畢竟故事總是發生在身邊,每個當下都可能在來日轉化沉澱,用另一種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不敢說《皓月奇譚》是寫得最好的故事,但肯定是當中充滿最多回憶與嘗試,替往後打下基礎的篇章。
儘管繞了點遠路,因為開坑試著走訪各地,回顧以往不曾深思、並未真正了解的種種,仍是充滿慶幸與感激的。
當初無緣目睹的月光海,在那之後看了很多次,許多事情也隨著時間水到渠成,就是需要等待。


※上圖為西子灣月光海與情人雅座,攝於2019年7月。

踏查紀錄到此吿一個段落,故事還會繼續下去,李仁皓與潘曉郁的終點同樣不在這裡。
南港、劍潭古寺、西子灣……假如來日有緣造訪這些地方,按圖索驥參觀啟發故事的原點,或許能產生一些特別的感觸也說不定?
那麼,希望之後可以分享更多有趣,抑或具備歷史意義的地點。
感謝閱讀,我們之後再見!

汜羽荃 202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