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第七章)
本章節 5161 字
更新於: 2022-08-23
註:私人軍事服務公司( Private Military Company )
這是由政府核發許可,提供以武裝力量為主要服務內容的民營企業,其業務範圍可說是包辦了軍警這類組織因為基本職業精神的嚴格限制所無法勝任的所有工作,因此經營型態相當多元,為一般民眾所熟悉的包括各種保全人員、治安機構的顧問以及名流人物的貼身護衛,另外也有像是秘境探索以及出入敏感地區進行活動等較為特殊的任務。
基於這個行業對於技能需求上的考量,私人軍事服務公司大多偏好直接從軍警組織挖角人才,畢竟用高薪聘僱這類專家往往會比從頭培訓更便宜,但是相對來說這類雇員也同樣會受到更優渥酬庸的吸引而隨時有跳槽的可能,甚至在極少數的案例中還有倒戈相向的不幸紀錄。至於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傭兵和僱主公司之間的關係並非源自忠誠,而是純粹由合約內容產生的效力,原則上來說,這個行業將『 遵守合約規範來履行服務 』視為最高、也是唯一的職業操守,因此對外的正式稱謂並不稱作傭兵,而是統一使用『 合同雇員( Contractor ) 』的頭銜,至於在行內則是以『 作業員( Operator ) 』互相稱呼。
話外一提,只有像米蘭提合約服務企業( 請參第二章註釋的『 巨型企業 』介紹 )這種擁有雄厚資本以及完整部門組織的大公司才有能力去培養並維持專屬的嫡系傭兵團,是為猶如私人軍隊般的存在。
必須一提的是,以文中的保安人員為例,便是和聯邦政府簽下工作合約,指派到巴庫爾行星保護聯邦在當地的資產,更精卻來說是要負責行政大樓內部的秩序與安全,他們只能在合約限制的範圍內行使由聯邦相關法律授予的執法權,但是相對的也就沒有義務去介入大樓以外區域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因此就伍德保安隊長的立場來說,他有權拒絕讓部下參加軍隊在大樓之外構築的防禦工事,而只有當武裝教徒突破防線,攻入行政大樓內部時,才必須向闖入者執行驅離或拘束的手段。這項決定並不會為保全人員招來膽小怕事的批評,而是只會被理解為基於合約內容所採取的合法裁量。
============ 分隔線 ============
註:凝縮燃膠
這是在對於金屬氫( Metallic Hydrogen )相關研究上所開發的高效能燃料,其外觀基於使用安全考量而在製造過程混入穩定劑,常溫條件下呈半流動的膠質態。
因為具備原料取得容易、製造保存成本低廉以及高能量密度等優點,過去數百年來已經全面取代石化燃料,是目前最主流的化學能燃料。
============ 分隔線 ============
註:機動式倉儲運輸系統
這是建造太空港時參考『 自動儲放 / 提取系統( ASRS ) 』的概念所設計的船塢形態,利用巨大的輸送裝置來牽引作業平台,可在碼頭和倉庫之間自由移動調配,達到提升裝卸作業效率的目的。
由於裝卸貨物都可以在指定的平台上進行,因此採用這套設計的最明顯優點就在於簡化港區作業動線,每當運輸船進港停泊,所卸下的貨品可以立刻隨著承載平台先行移動至太空站內部,並且在那裡將貨品整理至倉儲的同時,便改由堆放著出口貨物的平台移動至碼頭進行裝載,也就是說只要太空港的人手充足,就能應付數倍於其碼頭數量的裝卸作業。此外,由於實際的裝卸運輸工作都在充壓的室內環境進行,表示工人在工作時不需要穿著笨重的太空衣,不但可以靈活行動,更能減緩精神上的消耗,大幅降低職災風險。
不過相對來說這套設計也有其缺點,首先是為了能夠同時調度複數的作業平台,就必須事前規劃出足夠的移動通道,這通常會佔用太空站相當龐大的空間;其次,用來牽引這些巨大平台的機械設施當然也具有相應的尺度規模,因而提高了運作及維護的成本;此外,在搬運和儲放上具有安全疑慮的貨品並不建議送往空間封閉的站內,仍必須在站外的指定區域進行裝卸。
總結來說,航班繁忙、需要處理大量裝卸作業的港口才會比較適用這種機動式倉儲運輸系統,至於以文中的巴庫爾來說,採用這套設計建造太空港顯然不是很恰當的決定,只能說是當初的為政者對於殖民地的未來發展抱持著過度樂觀的態度吧。
============ 分隔線 ============
註:星型要塞( Starfort )
這是一種特定造型風格的軍事建築,其最大特色在於呈現幾何放射狀的構形,因此顧名為星型要塞,並且被認為是非常難以攻克的防禦工事。
就設計上的重點,星型要塞是藉由精心規劃的排列方式,建造大量菱堡( Bastion Fort )結構,達到彼此的火力涵蓋範為高度重疊的效果,如此一來,敵人不論從任何方向發動攻城,都會面對大量、且來自多方向的抵抗射擊,勢必得付出慘痛傷亡的代價。不過另一方面來說,這種建築由於結構複雜,因此建造耗時且成本昂貴,算是主要的缺點。
============ 分隔線 ============
註:模組化通用輕型自動武器( Modular Universal Light Automatic Weapon )
所謂的『 模組化通用 』意指在將武器系統的配件整合、統一規格來達到能夠安裝在多種平台使用的設計概念,其主要目的在於簡化後勤作業,並且因為可以迅速在車輛、戰術飛機以及自動機器人等載台之間轉移換裝,相當程度的提升了實地作戰的運用彈性。
目前由士兵手持的 M-113 型『 巨魔( Troll ) 』便是一款以模組化通用為特點所設計的輕型自動武器,被定位為提供小型部隊持續射擊火力的輕型機槍–也就是所謂的班用機槍–來運用,對於穿著戰鬥服而強化力量的士兵來說,會搭配專用的高容量( 標準裝彈數有1000至3000發不等的背包型彈藥箱,以彈鏈連接機槍 )供彈系統,可以有效彌補步槍射擊產生的火力間斷。
============ 分隔線 ============
註:熱力學第二定律
原意是在封閉系統內的熱動力過程會遵守熵值最大化的必然趨勢。這裡指的是蘇魯克號作為一個封閉系統,在戰鬥過程中所持續累積的熱能,終將會超出管理機制可以控制的範圍,導致太空船內部的溫度提升到足以殺死船員的程度。而要避免如此下場的唯二解決之道,就是尋求排散熱能的有效手段,以及透過擊敗對手或是投降的行為來結束現下正在進行的戰鬥 ……
============ 分隔線 ============
註:358 型單兵攜帶飛彈戰鬥系統( Model–358 Man-portable Missile Combat System )
由蘇特寇斯槍砲工業( Sutkos Gunner Industry )於聯邦誌 411 年以自家產品( M–96 戰鬥步槍 )為基礎,再結合飛彈發射具所推出的一款重型槍械,並且由於結構和外觀上的更動程度已經不能算是原型步槍的衍伸版本,而是全新的設計,被取名『 泰坦( Titan ) 』作為正式武器代號。
根據原始設計的想法,M–358 是為了讓步兵裝備重型火力的同時,也考量攜帶以及操作便利性所推出的產物,在主彈藥的選擇上鎖定了 60 公釐口徑規格的微型飛彈,也由於微型飛彈的射程遠超出步兵交戰距離的需求標準,因此在實戰中必須配合無人機或衛星來獲取視距外的目標並且將之定位,才能真正發揮這種槍械的戰力。
雖然針對 60 公釐規格所開發的微型飛彈種類繁多,就一般部隊來說是以 LMM-58 型多用途彈以及 DSG-32 型集束榴彈兩種作為 M–358 的標準配給彈藥,前者配備串聯式高爆彈頭,適於攻擊掩體或是中度以下裝甲保護的目標,而後者在發射後會定向擴散分裂出九枚子彈械,每一枚子彈械會在起爆時產生破片傷害,接著釋出燃燒劑引燃周遭物品,適合用來對付密集的目標。
M–358 除了發射飛彈的功能之外也具備步槍的角色,採用 8 X 60 公釐規格的子彈,雖然因為和飛彈之間的尺度差距而落為次要武裝的地位,但實際威力仍然凌駕一般制式步槍,比起強調貫穿能力的小口徑子彈,在阻止力的表現上要更為明顯,也能用於破壞輕型載具造成癱瘓。
雖然 M–358 的火力強大,但畢竟是結合兩套武器的產物,就單兵武裝的標準來說相當沉重,只有穿著戰鬥服或是經過身體強化的士兵才能負荷,此外也因為槍身龐大,在空間受限的環境操作容易發生靈活不便的問題。
============ 分隔線 ============
註:36 型步重型戰鬥步槍( Model–36 Heavy Battle Rifle )
源自於蒙比斯特自治政府於聯邦誌 347 年委託 KV 武器公司( Kirk & Victor Armament Inc.)所開發的槍械,目的是為了武裝當地的採集工人。
蒙比斯特行星擁有高度複雜的原生生態,雖然早期為了保護原則( 請參第三章註釋的『 布凱蘭諾協定 』介紹 )而限制殖民建立在衛星軌道上的太空站,直到後來在本地生態研究中發現不論是某些生物器官才能分泌的酵素、所能合成的纖維、或是兼具金屬特性的有機物質,無一不是充滿商機,能為相關產業帶來龐大的利潤,而為了適當開發這獨有的寶藏,蒙比斯特自治政府組建了一支專門工作團,負責往返地表採集生物資源,他們透過畜養以及計畫性獵捕的控制以避免造成生態失衡,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然而,在行星地表上的採集活動往往會遭受特定生物的騷擾,那是當地生態系統中最具危險性的高等掠食者,習性兇暴、力大無窮且迅速猛捷,受到體內分泌腺素的持續刺激而隨時處在主動襲擊獵物的狀態,嚴重威脅採集工作團的人員安全。一開始,蒙比斯特自治政府採用過多種非致命手段應對,例如擾亂神經感知的刺激波束、參考異性荷爾蒙成份所合成的化學噴劑、從動物行為研究中分析其活動模式 …… 等,卻無一能夠獲得理想的效果,當這些所有嘗試都告失敗的最後唯一選項,就剩下行使直接性的武力予以驅逐( 以及殺傷 )了。
雖然終究定下方針,但是蒙比斯特自治政府在購置裝備的過程又遇上應該選擇哪一種武器的問題,原因在於他們所要對付的生物除了兇猛,構成其危害性的還有體型巨大的要素,應該說這種生物光是憑著自身體重在移動就足以對採集工人和設備形成威脅,然而輕型武器的開發長期以來都是以小口徑槍械(*)為主流,缺乏對抗大型生物所需的威力,並不適合用於採集工人的自衛,也因此蒙比斯特自治政府向 KV 武器公司提出的槍械開發條件需具備高耐用性( Heavy Duty )、大口徑( High Caliber )以及高阻止力( High Stop-Power )的特點,使得日後產品在軍火市場流通上獲得『 3H( Triple H )步槍 』的別名。
續蒙比斯特之後,軍隊成為 3H 步槍的最大潛力客戶,其實軍方早在殖民地引進這種武器時便持續關注其對抗掠食巨獸的表現,直到聯邦誌第五世紀初,考慮到和卡弗聯盟之間的國家關係越趨緊張,雙方不時在交界發生撇開官方責任的小規模衝突,才決定添購 3H 步槍,並且經過軍規修改重新命名為代號『 戰錘( Warhammer ) 』的 36 型步槍,優先配發至鄰近聯盟的數個星區,取代小口徑的『 先鋒 』而成為次世代制式步槍。
*:聯邦軍方對於配發至全體部隊使用的制式步槍,從過去數世紀以來始終採用 4 公釐作為步槍口徑的標準規格。固然,小口徑子彈具有讓士兵攜帶更多彈藥的優點,但是形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要追溯至槍械工藝從火藥推進改為電磁力加速子彈的變革年代,當時所推出的脈衝槍機( 用於加速子彈的電磁線圈元件 )礙於還有許多技術瓶頸尚未突破,只得採用小而輕的彈藥來達到槍口初速( Muzzle Velocity )以及射速( Rate of Fire )的要求標準,而之後就算相關技術日益精進成熟,卻又基於『 改變原本已經大量使用、儲備的彈藥規格會是一筆驚人開銷 』的理由而決定繼續維持既定規格。
============ 分隔線 ============
註:750 型步兵雷射系統( Model–750 Infantry Laser System )
武器代號名為『 獨眼巨人( Cyclops ) 』,是聯邦軍方在考量士兵所能負荷重量的極限下所開發的重型雷射砲。
這型雷射系統的最大設計特點在於使用可更換的匣式反應堆( 氘–氚混合基質 )作為電力來源,能源匣在每次射擊前會將一枚經過定量的反應堆封閉膠囊注入反應室,藉由渺子激發融合反應( Muon-Catalyzed Fusion )來產生雷射光束的能源,採用這種冷融( Cold Fusion )裝置是為了追求核反應產生的龐大能量,同時相對降低操作安全風險以及有害輻射,但這也伴隨著兩個主要缺點:第一,比起直接從高能密度電池汲取電力,控制化的核反應會在產生電能與發射雷射之間產生些微延遲( Delay ),因為系統必須先從封閉膠囊中的第一階段反應物產生渺子,才能觸發第二階段的冷融反應,造成缺乏經驗的射手很容易因為這個時間差而錯失目標;第二,雖然渺子激發融合反應比起傳統的熱核( Thermonuclear )所產生輻射劑量要低得多,仍然還是有加裝屏蔽外殼的必要,導致整套雷射系統不僅沉重,以及士兵對於安全可靠性方面無法抹滅的質疑。
整體來說,M-750 在步兵單位使用的回饋意見以負面居多,軍方也在十多年前決定停產這型武器,相關的技術開發主要轉移到載具型火砲的研究計畫,至於還未除役的現有系統也僅止用於演習操演,而非實地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