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就是「理想型」與「現實型」。
先談談「理想型」,因為本人自覺是屬於「理想型」。先澄清一點,我並無意跟大家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討論有關甚麼是「理想型」,只是想單純地從我看待「人」的角度去表達愚見。
我心目中的「理想型」,是那種一生都堅執自己的夢想,企求達至心中完美的生活模式的人。縱使周遭的人都說夢想遙不可及,不如腳踏實地,為多賺幾個錢而籌謀更為實際,可是,「理想型」卻充耳不聞,執意追求自己心中的「烏托邦」。「理想型」的人大多有一套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與價值觀,自小深受陶淵明一類「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正直不阿的人物形象所薰陶。因此,當「理想型」遇到「麵包」與做人處事原則二者選一的抉擇時,往往會選擇原則而放棄「麵包」,就如《孟子上》中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理想型」正正就是他最虔誠的門生。
至於「現實型」,當然就是隨著社會形勢的轉變而能夠迅速地作出自我調整的一類人。他們的「情緒商數」極高,在職場上能屈能伸,一切以利益為大前提,為了「麵包」,自尊、原則、價值觀等等都可以隨時調低或改變。他們眼中的「理想型」是徹頭徹尾的大傻瓜,認為「理想型」不應該「跟錢作對」。「現實型」最適合在以金錢掛帥的商業社會中打滾,他們與商業社會各取所需,同時又互相依存,互惠互利,達至「雙贏」。
有人問道:「成為「理想型」人類較好,還是「現實型」人類較可取?」這道問題跟詢問:「做男人較好,還是做女人較好?」沒有兩樣,根本就沒有所謂「正確的答案」,主要是看看各人的取態吧!再說,世界上既有男人,亦有女人,因此,社會上亦會有不同種類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