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嘴龍的瀉殖腔

本章節 617 字
更新於: 2021-06-06

今年一月科學家於 Current Biology 發表有關鸚鵡嘴龍泄殖腔的詳細分析。
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古生物學家 Jakob Vinther ,幾年前利用德國森肯貝格博物館收藏的一組保存有皮膚和顏色圖案的鸚鵡嘴龍化石,以重組這種恐龍的顏色結構時,留意到其泄殖腔。
之後他的團隊開始處理化石上的泄殖腔部位。由於之前鮮有研究比較生物的泄殖腔外部結構,所以需用更多時間處理和研究該化石樣本。
後來也發現雖然鸚鵡嘴龍的瀉殖腔與現代生物明顯不同,但部份特徵仍與鱷魚及雀鳥相似。
其中,化石泄殖腔的背瓣與雀鳥的泄殖腔凸出物相似。在現代雀鳥而言,凸出物結構就可讓雄性在交配期期間儲存精子。
研究人員另外發現化石泄殖腔兩邊存有側唇結構,與鱷魚相近。化石泄殖腔的側唇結構被一些含豐富黑色素的細小、重疊鱗片覆蓋著。這種結構在鱷魚中可散發氣味。
另外這種類似於鱷魚的泄殖腔暗示,與蜥蜴和後來分化的鳥類不同,鸚鵡嘴龍很可能有一個肌肉發達、不成對、位於腹側的交配器官,也就是陰莖。
但研究人員強調,不同四足動物的泄殖腔外觀上有所不同,同時由於大多性別相關結構都藏於泄殖腔內部,所以單憑外觀未能提供太多有關其性別的資訊。今次研究同樣也礙於化石結構位置,根本無法檢視到化石泄殖腔的內部結構,因此無法判別鸚鵡嘴龍的性別。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今次樣本有限,仍有大量疑難尚待發掘、解決,但今次的發現結果或意味著,雀鳥與非鳥型恐龍的泄殖腔共享著一些特徵。也有機會進一步了解這種恐龍在生時的習性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