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現代鳥類是夜盲,只有一小部分鳥類如貓頭鷹利用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捕獵,這些感官往往反映在它們的頭骨上,有些古生物學家相信,在恐龍的頭骨上也能找到類似的特徵。 最近古生物學家使用CT斷層掃描研究了阿瓦拉慈龍類的鳥面龍(Shuvuuia)和簡手龍(Haplocheirus)的頭骨,並對比了它們的鞏膜環和內耳的特徵。研究人員發現鳥面龍和簡手龍都有相當大的鞏膜環尺寸,這顯示它們可能具有在黑暗環境中視物的能力,由於這種特徵在較基幹的簡手龍和較衍化的鳥面龍身上都存在,因此大部分阿瓦拉慈龍類恐龍可能都具有一定的夜視能力。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鳥面龍具有很長的骨內耳蝸管,這種特徵與敏銳的聽覺有關,某些現代鳥類如啄木鳥和掠食性獸腳類恐龍如馳龍類和暴龍類恐龍具有相對比較長的耳蝸管,但鳥面龍那種明顯的延長在獸腳類恐龍中很罕見,僅存在於少數幾種夜行性鳥類當中。研究人員認為鳥面龍的內耳結構與現代的倉鴞非常接近,這進一步支持了鳥面龍是夜行性動物的猜測。 阿瓦拉慈龍類恐龍的生活方式還有很大爭議,但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認為良好的視覺和聽覺,不發達的頜骨、牙齒以及適於挖掘的前肢顯示以鳥面龍為首的阿瓦拉慈龍類恐龍很可能主要在夜間出沒,以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這些特徵很可能是獨立演化的,相似的習性促成了鳥面龍與現代夜行鳥類及哺乳動物的趨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