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鳥類生態研究可以說是非常的成熟,長期的研究和調查資訊再加上台灣鳥類豐富的生態資源,讓台灣擁有超過六百種的有記載物種,而其中更有三十種特有種,顯示了面積不大的台灣卻擁有相當高的鳥類多樣性。
台灣豐富的鳥類多樣性,確實讓人感到驚豔,而這麼豐富的鳥類資源當然也不是忽然冒出來的,而是有著悠久的演化歷程。然而檢視目前台灣的化石研究紀錄,卻是連一件鳥類化石都沒有。
沒有任何紀錄,也代表台灣鳥類多樣性的起源和演化歷程是一片未知狀態,尤其在特有種鳥類上更是如此。
不過令人興奮的是台灣的鳥類化石紀錄不再是一片空白,就在不久前由蔡政修老師發布在Journal of Ornithology的論文上描述了一塊鳥類化石,該化石的年代大約在四十到八十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
雖然化石的完整度不高僅有左腳跗跖骨遠端的一部分,但整體的關節面形態都保存的相當完整,足夠進行後續的形態分析與比較研究。依照比對特徵等研究,最後認為該化石應該歸屬於稚科下的帝雉、藍腹鷴、環頸雉的這三個物種,而就目前所能找到僅有的一件、不完整的鳥類化石標本能將其分類鎖定到這三個物種當中已經可以說是到達了極限。不過蔡政修老師也說:別忘了台灣在更新世時期可是擁有更大型的物種不過目前已經滅絕了,或許這塊化石的歸屬根本不屬於以上三個物種,而是一種生存在更新世時期的台灣已經滅絕的大型稚科物種。
最後由於鳥類在定義當中也屬於恐龍,所以也可以說這塊化石的描述是台灣首次發現並描述的恐龍化石。
題外話:該化石實際上已經發現達二十年,不過由於之前是私人收藏,所以直到近日該化石被捐獻出來後才得以研究並發表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