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800年的簡史

本章節 8059 字
更新於: 2021-03-25
廿一世紀初,地球上的強權透過扶植第三世界國家來作為彼此對抗的前線。然而到了中期,這些被視為馬前卒的國家開始脫離操控,將國際局勢的緊張程度推上前所未有的層次,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強權國家自身也捲入眾附庸國之間的戰火。他們長年培植出許多空有精良武器的軍閥,卻又高估自己身為宗主國的地位,結果當複數的地區性軍事衝突在全球各地燃起火苗,這些強權坐視情況惡化數月後才意識到繩子另一端的人偶早已失控的事實,他們試圖介入重掌局勢卻為時已晚,反而使情勢更加惡化,規模遍及各大洲的全球戰爭終於爆發。這場大戰持續到了第九年,複數的星星光芒開始出現在外大氣層移動著,並在落地一沒的瞬間爆發出不祥的巨大火環,為這漫長的戰爭劃上了休止符。在相互保證摧毀效應以及種族屠殺主義的雙重作用下,超過二十億人口和繁榮的大城永久性的消失了。


戰爭幾乎摧毀了所有國家的政府體系,國定界限也不再具有意義,戰後的數十年間,地球上的每一角都呈現了無法治的混亂狀態,沒有在戰爭中毀滅的軍隊也流於私設化的掠奪集團。這些擁兵自重的武裝派系透過互相爭戰或是締結聯盟的方式,最後成為數個實力強大的軍事政權,戰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就此定型。大戰結束後 50 年,在考量了彼此之間的武力平衡關係,這些勢力之間在某種程度上也達成了互不侵犯的共識,此時壟罩於地球上的渾沌終於開始沉澱。


從廿二世紀中葉起,各派系的領導人已經認知到,戰前文明遺留的資源已經耗竭到讓他們無力再次發起高度消耗的戰爭行為,與其覬覦彼此的財產而爭戰,互相合作才是確保未來生存的唯一選擇,因此在經過許多次的秘密協商及游說行動,最終締結成為全球聯盟政府( Global United Government,簡稱 GUG)的統合機構,其核心由各主要勢力派出的代理人所組成,目的是為了調停衝突以及構築互相合作的模式,這段磨合期歷經數十年的時間,最後在西元 2173 年的第三次閣員改組時,形成了由改革派掌握主導權的局面,這些以麥德元帥為首的集團一方面肅清保守派系以增強聯盟政府的實權,同時也積極推動各種前瞻性的計畫將社會整體帶動起來。一連串諸如跨洲際運輸網路工程、軌道通訊系統等全球性規模的浩大工程不斷的被推出實行,使人類文明在極短的時間內步上有系統性的重建工作。

 
廿三世紀,人類的足跡再次邁往地球以外的空間,西元 2207 年,第一座可容納五百人居住的半掩體式殖民基地在月球竣工 。在該世紀末期,由木星的複數衛星所組成的殖民地群被劃為最邊疆的行政區。西元 2316 年,總人口數成長回復到九年戰爭前的水準,其中超過四分之一居住在地月系統以外的殖民地。在這段積極擴張開發的期間,由於政局穩定加上缺少實質的外在威脅,聯盟政府開始逐年減編軍事開支,鼓勵並協助裁退的軍職人員轉職行業。取自於外太空的豐富資源與恢復戰前文明的重建工程使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為整體社會帶來豐沛財富,但是這些內閣成員始料未及的,他們的理想主義終究還是為往後種下了分裂因子 ……


聯盟政府積極發展太空計畫,領土持續快速擴展,最遙遠的駐人設施幾乎觸及太陽系外圍,至於軍事費用及規模則是不斷相對縮減。最後在西元 2342 年,鑒於連年快速成長的火星殖民地,使得聯盟政府的警備部門逐漸無法有效升任當地的維安作業。因此內閣轉為尋求民間企業的協助,他們參考公司城鎮(Company Town)作為基礎概念研訂一系列的法案。此舉的確舒緩了在小行星帶推行政策的預算壓力,但是也造成太空建設工程起家的雷米迦企業,藉著直接與間接的手段取得了整個火星的管理權。經營事業的成功讓該企業產生全面壟斷太空開發的野心,看準聯盟政府持續衰減的軍事力量,便開始運用各種政商手段逐步加深火星殖民和地球母星之間的矛盾。終於在西元 2384 年,由雷米迦企業資助操控的殖民城市代表聯合署名並且宣佈火星同盟(Mars Alliances)的成立,同時為了弱化地球方面反制的能力,還利用潛伏在月球的特務對聯盟太空指揮中心發起破壞行動。至於地球方面一面修復瀕臨癱瘓的軍事指揮系統,一方面也向火星發出宣戰警告,然而雙方都不願讓步,地球便在通過發討伐火星叛勢力的決議下,掀起了人類史上第一次的跨星球戰爭。

 
地球所派遣的第一波運兵艦隊在歷經三個月的時間到達火星軌道,但是卻遭到火星同盟軍的猛烈對宇火砲攻擊而潰敗撤退。聯盟政府在這場衝突中,首次深切體會到自身軍事組織在戰力和情報掌控上的不足,因此內閣議會在研討後將投注預算做出大幅度的調整。之後的數月間,地球第四拉格朗志點的區域陸續興建起許多太空軍港,藉由推行國家意識與提供優渥工作待遇,來吸收民間的技術人才。西元 2392 年,聯盟政府宇宙軍正式成立,著手艦隊的編組作業。


這支艦隊在去除一般各種勤務艦後,共計四十餘艘戰鬥用艦艇,編製成員更高達兩萬人。憑藉龐大的軍力,聯盟政府在隔年(西元 2393 年)兩行星公轉軌道間最佳距離時再度出兵,打算一舉鎮壓火星。

火星同盟固然也致力於發展對抗地球方面的軍事力量,但是礙於國力上的劣勢,無法發展出能夠抗衡聯合政府宇宙軍的艦隊。因此,同盟的軍事領導者決定採取不同型態的防禦戰略來相應,除了持續強化他們的對宇軌道防衛系統,另一方面也在所有的殖民城市推行要塞化工程。聯盟宇宙軍為了避免在道德層面上遭受批判,並不會採取直接轟炸殖民地的做法,而勢必只能派遣陸戰部隊到地表與同盟軍短兵交戰,然而他們在面對火星構築的防禦工事時卻產生遠超出預期的傷亡,僵持數月後,遠征艦隊終於耗盡人力物資,被迫放棄在火星好不容易取得的灘頭陣地,撤回月球,結束了這次遠征任務。
 
當二度討伐失敗的消息傳回地球,不但讓聯盟政府在國內輿論中飽受撻伐,也和軍方之間產生了嫌隙,軍方指責政治家未重視情報收集的工作,只會迎合民意而倉促出兵,至於內閣官員則反斥將帥無能,這場政爭最後在數名極具德望的政壇人物四處奔波協調下才得以平息。

對聯盟政府派遣討發軍的時機造成限制的,最主要在於地球和火星彼此公轉速度的不同,因此雙方之間雖然未曾停止軍事衝突的發生,但是在往後的十年間,地球只有發動過一次大規模的討伐作戰。

在邁入廿五世紀時,聯盟宇宙軍已經擴編至七支艦隊,為數超過三百艘戰鬥艦的規模。終於在西元 2404 年,地球再度傾巢而出,動員超過千餘艘航艦以及八十七萬餘名陸戰部隊的龐大兵力,對火星同盟進行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攻略。

 
雷米迦企業在主導火星同盟誕生時誤算了兩件事,其一低估了聯盟政府在決心重啟軍事發展後所展現的力量,其二則是高估了火星住民的支持態度,縱使利用戰時條款箝制輿論,仍不乏有火星住民公開批判由私人企業所操控的政權在代表火星時的正當性,而這樣的反對聲浪也隨著連年戰爭而不斷加劇,結果終於在聯盟政府大軍壓境的效應下爆發,火星上數個殖民城市發生了組織性的叛亂事件。最後,這種強大外力及內部自身崩壞的作用終於讓火星同盟在兩個月後宣布投降,並且重新承認聯盟政府的統治權。

 
長達三十年的內戰告終,聯盟政府終於再次統合整個人類文明圈,不過和平的日子並不持久,在火星同盟解散的兩年後,位於木衛三的科斯米安殖民基地觀測到一支從所未見的艦隊出現在太陽系外圍,並朝著地球快速接近。同年七月,這支艦隊在不預警的情形下摧毀了科斯米安等三座太空站,造成超過八千居民的喪生。

 
面對如此敵意,聯盟政府派遣了規模數倍於對方的部隊作為回應。雙方艦隊在小行星帶區展開了激烈的會戰,雖然宇宙軍在硬體技術上的表現劣於這支身分不明的艦隊,但是仍以數量優勢擊潰敵方陣形,並迫使其朝著太陽系外的方向敗走。


外星文明的存在議題一直是人類在哲學和科學上的大哉問,遺憾的是以戰爭的形式來解答這個問題。外星種族優異的軍事科技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著手研究擄獲的外星戰艦後所取得的基礎,讓聯盟政府獲得躍進式的技術發展。此外,將受到侵略的相關訊息毫不隱藏的透露在社會大眾面前,也被視為官方在媒體公關上的成功策略,外星人的優異技術足以喚起國民的憂患意識,但是聯盟艦隊擊退敵人的事實也讓大眾不至失去抵抗的希望,宇宙軍便在輿論的全面支持下以持續擴增艦隊,以確保在外星人再次侵略時,人類擁有為生存一搏的力量。


相當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於外星人的戰俘進行各種研究的結果發現,外星人不論是生理構造、心靈狀態、甚至是基因碼,都和人類幾乎相似,這讓學界不得不重新思考物種起源的研究理論。不過畢竟以當時戰爭陰影籠罩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關係,多數的人們仍務實的將重心放在如何對抗敵人的話題上。總之,當時人類已經將該外星種族的名稱確立為:羅希斯。

 
小行星戰役後僅只三年,羅希斯族再次揮軍太陽系,這次侵略的部隊規模高達兩千艘戰艦,並且採用不同的戰略,他們忽視人類建立在土星以及火星的殖民地,直攻地球。

當時擔任聯盟艦隊最高司令的馬歇爾元帥,利用正值旺盛期的太陽風暴將三分之一的艦隊埋伏在地球後方的偵測死角,再讓其餘的兵力將敵人誘入地球和月球間,接著隱藏在月表的對宇火砲陣列開始對侵略者進行猛烈砲擊,再配合艦隊從兩側進行夾擊,成功重創羅希斯的先遣艦隊。

 
瞬間痛失大量戰力的羅希斯族在重新編列陣伍後改變策略。他們不再執著聯盟艦隊在地月區域展開的迎擊陣線,轉而奔向火星,並朝著毫無抵抗能力的殖民地進行轟炸攻擊。熱核武器產生的巨大火球吞噬了殖民地,奪去數億居民的生命。為了避免更多殖民地也遭到同樣的毀滅命運,聯盟艦隊只得在入侵者選擇的戰場上進行會戰,在失去地利條件下進行的戰鬥極為慘烈,原本靠著數量優勢而勉強支撐的戰線也隨著戰損的擴大而逐漸崩潰,在敗勢已定的絕望下,一支小分隊抗命離開上級指定的交戰區域,轉而突進敵方陣地,但是這看似自殺的舉動卻意外取得了關鍵的戰果:羅希斯星際帝國遠征艦隊總帥兼任帝國議會主席的座艦在交斥的光束中消失了。在入侵者失去指揮官而陷入混亂的當下,讓聯盟宇宙軍抓住時機重整部隊進行反擊,陣列遭到擊潰的羅希斯艦隊喪失了組織性的抵抗而開始潰散逃逸。人類終於贏得了這場攸關種族續存的戰役。

 
在過去備戰的三年期間,聯盟政府不斷朝太陽系以外的空間進行觀測,期望找出入侵者的位置,然而這些探測計畫都未能得到預期的成果。在火星會戰結束後,聯盟軍擄獲了不少堪稱完整的敵方戰艦,這些戰利品全部被移送到專門的研究機構,試圖挖掘出羅希斯艦隊能夠在星系間快速往返的秘密,直到成功的將超光速組件的核心裝置從自毀系統分離出來時,才真正開啟了日後稱為『 維度空間航行法 』的新時代。

 
維度空間航行技術的基本概念十分簡單。在傳統的物理學觀念上,真空光速是絕對無法超越的終極速度,但這是在相同的空間條件下才成立的現象,十餘年的逆向工程研究成果使得科學家們得以再次檢視以往缺乏理論獨立性的弦論學說,並推出全新的研究架構。新的理論構築了全新的時空結構模型,以此為基礎所衍伸的應用科學,利用調整區域內的時空產生壓縮效應,就有可能製造出提升光速值的條件,如此在投射至相對於其他不同的空間時,原先的速度值都會有明顯的縮放效應出現。有了基礎理論的提出,歷經數不盡的碰壁和努力, 終於在西元 2433 年,裝配了由人類自行製造維度空間組件的實驗太空船終於成功的進行了首次短距離超光速航行。

 
超光速航行技術的實現帶來了極為巨大的影響,軍事角度上,這代表地球不再處於被動挨打的劣勢,在未來也能實現朝羅希斯母星投射兵力的構想;而在文明發展的層面,則意味人類取得晉升第二級文明體的入場卷。翌年,聯盟政府內閣議會主席拉古紐‧凱恩發表演說,提出 『 太陽系人( The Solarian ) 』的理念,並且在全數內閣議員的支持下,宣布將三個世紀歷史的全球聯盟政府更名成為太陽系人聯邦,西曆制也改為聯邦誌曆法(Federal Date,後簡稱為 F.D.)。

 
當人類掌握了星際旅行的關鍵性技術,便開始積極建造具有維度航行能力的太空船,投入行星間的運輸網路,讓聯邦以過去無法相比的效率汲取龐大的太空資源,而其中累積的財富和技術精進更成為開闢新興殖民政策的基礎,聯邦創立第三年起,便發起指向其他恆星系的殖民計畫。

聯邦的人口以及太空探索範圍隨著殖民熱潮急速成長,因此在仍與羅希斯星際帝國處於敵對的情形下,聯盟政府時代的宇宙軍改組成為日後被稱作星際軍( Star Force )的武裝部隊,其主要任務就是與羅希斯進行軍事上的抗衡。聯邦誌第六年,人類第一支具備星系間航行能力的星際艦隊成軍,並巡弋於各個殖民地之間。


聯邦誌 40 年,人類的航路領域已經擴及太陽系週邊 80 光年的範圍,並且建立了六個主要的外星系殖民地。聯邦誌 76 年,探索領域更超過了 200 光年,全體聯邦公民也突破了一千億人口。這時期的聯邦在洋溢著活力熱情下而快速的成長著。

 
帝國的威脅成為聯邦進行殖民擴張的最大推力,同時急速擴大軍事規模。後世的學者批評著當時雖然在表面上施行民主聯邦制度,實質卻瀰漫著濃烈的軍國主義氣息,殖民與建軍成了當世代舉國的共通觀念。自聯邦誌 18 年算起後的三十年間,聯邦政府將達寇倫至巴瑞坦殖民星系間超過九萬立方光年的空間,設立為與羅希斯星際帝國相鄰的戰略緩衝區,在此組織強固的縱深防禦網,抵禦來自帝國的可能威脅。

 
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人類無時無刻都在提防羅希斯族的舉動,然而所有對於第三次侵略戰爭的預期卻盡數落空了。

其中原因就是當時的帝國爆發了一場全面內戰。


四個世紀以來,帝國的皇權被貴族主持的帝國議會所架空,真正掌握統治權的是由最高位的主宗貴族( Prime noble )彼此推選產生的議會主席。帝國先後兩次出兵太陽系,都是在帝國議會獨斷下的行動,這也是促成帝國日後革新的契機。

 
任何制度的中樞難免隨著時間而流於腐敗墮落,特別是帝國數個世紀以來缺乏挑戰的刺激,掌握權力的貴族怠於思考國家的未來,只懂得醉心各家族間的宮廷鬥爭,國務行政敗壞且律法執行不彰,越益引發激烈的民怨,直到街頭的紛亂終於侵擾到自己的莊園時,貴族才總算被迫思考如何撫平人民的不滿,然而他們的解決方案並非革新內政體制,卻是發起爭戰行為。貴族的思維模式受到世代養成的傳統觀念影響,侷限在僵化的社會階級制度,從這套邏輯衍伸得出的結論,就是製造出一個更為低賤的階級來滿足平民,而這個新階級的入選者就是數百光年外的太陽系文明。然而連續遠征失敗的結果,不僅重創帝國議會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包括帝國議會主席以下的許多主宗貴族陣亡沙場,讓長期圖有名份的皇室也意識到這是從貴族手中奪回權力的良機。


帝國議會失去人民的支持,以貴族為核心的執政體制日益呈現不穩定的局面,平民起身反抗貴族,爆發一連串針對帝國議會的公然批判、動亂,甚至還有刺殺事件,使得貴族們窮於應變,當他們終於察覺這些事件都是受皇室暗中策動,而將外地駐軍調回羅希斯母星以企圖壓制政變的局勢時,皇室方面也集結了足以與貴族相搏的力量。


貴族與皇室間的內戰持續達二十年之久,規模遍及帝國的所有殖民星系,皇黨雖然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代價慘重,接手統治的是被譽為帝國史上三大明君之一的珠瑪莉安四世,然而即使是這位兼具勤勉和賢明特質的女皇竭盡她的一生,也只能勉強維持殘破不堪的國家不至於走上分離破碎之路。因此在聯邦誌 84 年,由羅希斯星際帝國主動提出停止敵對關係請求的時候,反而讓不知內情的聯邦政府感到相當意外。

 
雙方在簽訂停戰條約後的半個世紀相安無事,時間的流逝也漸漸沖淡之間劍拔弩張的敵對氣氛,甚至邊境巡守部隊偶爾還會為了追緝星間走私行為和剿滅星際海盜時相互提供協助,或是為對方邊境區域的受災殖民地提供救助和支援。總之,在當時不論是聯邦或是帝國,都已經厭倦了長期戰爭帶來的耗損而致力維護和平關係。聯邦誌 136 年,帝國政府在始終無法有效復甦偏遠殖民地的無奈下,同意和聯邦進行數項商業性質的協議,之後成功帶動許多星系的發展,這種雙方殖民星系間的互利成為國家間的接著劑,星圖上原本將雙方隔開的非軍事交界區越來越細窄,最後成了一條細線。終於在聯邦誌 212 年,雙方政府簽署了同盟性質的條約,以合作開發以及多元交流為目的的宗旨而努力。

 
聯邦與帝國之間步入友邦關係,代表三百年以來讓人類掛心的隱憂已不復存在,許多人們都預期太陽系聯邦終能得以享受一段安穩、令後世歷史學者研讀起來感到昏昏欲睡的太平時代,然而日後證明人類總是小覷了戰爭所帶來的影響,從聯邦誌第三世紀中期開始,許多在過去因為戰時憲令養成的畸形體制,逐漸演變成無法繼續被輕忽的社會問題。


首先就是被稱作瑞隆納信仰教圈的宗教行星聯合體與超級企業( Mega-Cooperation )。聯邦政府創建初期,為了快速累積對抗帝國的資源,對所有的外星系殖民地採取幾近壓榨的統治方針,雖然絕大部分的公民在憂國意識的推行下都能配合這種共體時艱的做法,然而總是會有例外的存在,聯邦誌 12 年,朗姆森二號行星爆發動亂衝突,當地居民因為無法忍受聯邦政府毫無節制的索取而選擇以行動發聲,進而聯合其他三個殖民星系來擴大聲勢,雖然事件在聯邦的優勢武力鎮壓下很快就平定結束,但也只是讓反抗勢力四處流竄,少數轉入地下成為持續對抗的恐怖組織,不過大部分的成員則是選擇漂流星海,試圖在聯邦勢力範圍外尋找適宜居住的星球,這些流亡者相繼落腳並定居在數個分散的星系,直到當聯邦終於和帝國之間達成和平共識的時代才逐一再度被發現。


這些分散的星系最初是組成類似古代希臘城邦的聯合關係,在保有各自主權的前提下互相進行交流,不過到了再次與聯邦接觸的年代,卻已經演變為由單一宗教組織所統合的勢力。受到過去歷史的濫觴影響,瑞隆納教圈依循先人的理念堅持封閉政策,至於步入承平時代的聯邦在對教圈的外交行動上也採取溫和對策,在之後的五十年間,聯邦未曾在與教圈相接的國境內進行殖民或是資源開發計畫,只有動用最低限度的兵力,以壓制海盜活動為名義進行的巡邏作業。然而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的情報顯示,教圈所宣示的鎖國立場只是表面上的假象,傳聞軍方系統以外的情報單位也開始介入調查近年在交界區發生的不法活動。


另一個起源於聯邦建國時期的問題就是所謂的超級企業。當年催生聯邦的拉古紐‧凱恩主席是個兼具謀略與執行力的政治強人,他推行許多堪稱猛藥的政策來加速聯邦的成長茁壯,在軍事上,他懂得任用兼備能力與忠誠的將領來統御部隊;在政治的老本行,他知悉將行政效能提升到極限的手段;至於經濟問題,凱恩將整個聯邦的相關課題全權交由民間企業處理,其結果造就出人類史上最強大的營利事業集團,這些超級企業成為在礦業、物流、金融以及科技等領域上無可撼動的霸主,其影響力甚至有凌駕聯邦法規的趨勢。對於現今的太陽系人聯邦,這些超級企業已經從當初哺育國家成長的推手轉而成為追求私利來左右政治的黑手,雖然直到目前為止,各企業間都還能在國事議題上扮演協助的角色,然而考慮到這些組織所坐擁的實力,稍有見識的人都無法否認看似穩定的局勢只是假象,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這些巨大勢力的衝突而失去平衡。


除了教圈與超級企業兩個問題之外,太陽系聯邦在聯邦誌第三世紀中期又增加了一項重大隱憂,那就是與卡弗聯盟的接觸。該聯盟是由『 卡隆宗族聯合( KaRon Clan ) 』以及『 弗誇恩宇宙公會( Fequian Space Guild ) 』兩個不同種族所組成的強大星際政權,聯盟的政治主體以卡隆宗族聯合的長老院為核心,將各部落的武力統合成為已知星域內規模最龐大的軍事組織,至於經濟和科技研究體系則是掌控在弗誇恩宇宙公會的手中,雙方緊密結合所展現的國力絕非太陽系聯邦或是羅希斯星際帝國所能單匹敵。


由於卡隆族在文化上不僅排外又尚武極具侵略性,聯邦在與長老院之間進行外交的嘗試多以挫敗收場,必須依靠和羅希斯星際帝國的同盟才足以在軍事上嚇阻卡弗聯盟的進犯,直到聯邦誌第五世紀初期,聯邦星際軍仍受制於局勢必須將過半的艦隊駐防在卡弗聯盟邊境的交界以鞏固國界,而帝國方面也承受著等同的軍事威脅隱憂。

 
現在是聯邦誌425年( 原西曆 2858 年 ),人類社會至今已經享受了四個多世紀的和平,兩千億公民在聯邦政府的統治下大多過著物資充裕的富裕生活,並且預期自己的後代將會安穩迎接下一個千禧年,只有極少數的敏銳之士勉強能夠嗅出那麼點山雨欲來的動盪前兆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