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滄海十字

本章節 1502 字
更新於: 2020-07-05
1861年武宗稱帝後,宣布定該年為「式守元年」,並開始全面改用新曆,歐美各國也承認了這個新興的東寧帝國(Empire of Formosa),開始互派代表、入宮慶賀新帝登極。但清國人卻認為東寧「島夷倚仗奇淫巧技,妄敢僭號,卑惡至極」。在太平天國潰滅後,東寧又不願意歸還先前強佔的福建,還在當地設縣管轄,更引發清國的不滿。雙方關係直到1880年代才開始有所好轉。

1865年,東寧宣布了新的國旗與國徽。

國旗為滄海十字旗,藍色底色象徵大海,十字象徵東寧守護國家的意志;國徽同時也是皇室徽章,龍象徵永遠守護國民的皇帝與皇室。


1868年,打狗-安平鐵路和雞籠-淡水鐵路,以及南北電報線相繼完工,東寧也完成了遷都工作,象徵傾全國之力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正在步上軌道。

時間回到1853年,美國的蒸汽動力船開進江戶灣,引來東寧王國的注意,雖然當時決定派人前往歐洲取經,展開造艦計畫,但卻因為1855年的動亂而沒能完成。帝國建立後,將當時的經費挪用到鐵甲艦計畫,經過學習與多次試造後,1868年夏天,排水量4550噸的巡防艦正式下水,因為在七月下水,所以命名為「相月號」。當時東寧的艦艇命名相當混雜,一般都以下水月分別稱或當季的季語命名,也有使用地名命名的,直到1880年代才確立統一的命名規則,一直沿用到二戰結束。

而1868年的另一個重大政策,則是將過去的國議院改制為「帝國議會」,正式成為西方標準的國會機構,席次增加到229席,議員由各市、街、庄18歲、年繳稅50寧圓以上的成年男女進行選舉。當時原本打算學習英國只開放男性投票,但是作為女性的武宗皇帝本人堅持開放女性投票,才使東寧成為開放女性公民權的先驅。

第一次選舉結束後,便展開制憲計畫,長達一年的激烈討論焦點,是在關於皇權的方面,保皇派與自由派也在一年會議中興起,並各自發展成「君民黨」和「自民黨」兩大黨,一直持續到1979年。

最後議員們協商的結果,是確立東寧為皇帝擁有內政、外交、軍事、國務等部分政治實權的國家元首,由國會最大黨黨主席擔任相國並組閣,作為「帝政的代理人」,這樣子有民主色彩的類傳統帝制政體令雙方妥協,武宗皇帝也二話不說就接受這部《大東寧帝國憲法》。

1869年,鄭高璃正式宣布君主立憲制。

在商業方面,雖然當時東寧靠著地緣關係大舉進軍日本市場,但當時日本經歷了幕末的動盪後,留洋派政變使征韓論士族下野,維新政府為了轉移他們的不滿,開始醞釀兩年前的琉球人在東寧八瑤灣遇害的事件,要求東寧政府正式道歉,而東寧外交單位則是草草回應,使西鄉從道有了出兵的藉口。

日方出兵前大量租借英美輪船,召集士兵,但在出戰前卻突然遭到英美的反對,美方也對東寧提出警告。日本維新政府本來打算作罷,西鄉從道卻公然抗命,堅持出兵,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將官擅自出陣的開始。

東寧雖然透過美國向清國要求介入,但毫無外交手柄的清國一再讓鄭高璃龍顏大怒,只好調集海軍出海,在東方外海與日軍對峙長達一周,因為不希望被英美追究損害船隻的責任而一直沒有開火,日方也因為火力不足而不主動開戰。

1874年5月12日,狀況有了些許改變,武宗決定御駕親征,登上相月號巡防艦,對日本船隊進行警告性開火,連續發射10發實彈,故意射偏以嚇阻日軍。西鄉這才意識到狀況非同小可,若與東軍開戰恐怕必敗無疑,而且國內的士族還會遭到進一步清算,知難而退,這起事件宣告結束。

《武宗真宗二帝實錄》對於這場交鋒的記載:「式守十四年,帝親登艦、升御旗,海軍士氣大振,巨砲射懾和寇,寇遂一潰回巢。」

雖說勉強能說是勝利,但這次事件還是讓東寧意識到日本的威脅,在蒼海上建立高牆成為了朝野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