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茶葉、鴉片與戰爭

本章節 1731 字
更新於: 2020-07-05
神宗並沒有因為功高震主而想除掉林爽文,林爽文在完成了神宗時代從1790到1800年的十年改革後便辭官退隱。在十年改革中淘汰掉了不少過往制度,改由相國領導「國務省」主導國務,但兵部仍向國王負責。並且成立了內閣直屬的評議機構「國議院」,是後來帝國議會的前身。

經濟上這十年間也有重大變革,在佔據廈門後向清國的貨品出口暴增,但是清國開港後失去了轉手商的重要地位,西方可以直接將貨物輸入清國,當時清國不願意進口價格低廉的英國產棉布,於是被大量銷來東寧,這些棉布被加工成服飾後轉賣到清國,利差翻了數十倍,以此為契機,東寧決定發展加工業並將加工貨品外銷,國務省看上的寶地是腹地廣大、位置優越的打狗港,朝廷招攬在外活動的海商回國,在打狗投資設立工廠,為了加快生產速度,還引入了蒸汽機等工業設備,打狗,後來的璦璃,以此為開端,成為了東寧的工業重鎮。

此外,南洋的華人公司國家-蘭芳共和國在聽聞東寧戰勝清國後,便主動前往東寧與之締結通商合約,以國與國關係進行通商,這是東寧第一次和蘭芳的官方接觸。

在此期間,東寧的開拓得以重新繼續,1799年,由吳光裔率領移民200人,武裝進入蘭陽平原進行開墾,與當地原住民劃定界線,這是東寧拓墾東部的開始,1810年在蘭陽平原設置蘭陽縣管轄。

而在學問方面,1800年代開始,陳錫湖、洪旻等儒者集成了「陳洪學派」,陳洪學派主張經世致用,主張土地改革與政治進步,崇尚西方科學但反對基督教,批判中國的華夷思想,強調孔孟之教理,主張「西器東魂」。陳洪學派的學者受到當時歐洲拿破崙的思想影響,在1820年代發展成了「民族實學」,崇尚科學的態度不變,但是從主張西器東魂,變為主張全盤西化,有著激進、前衛的民族觀,認為明明以東寧王國身分立足,卻又自認為大明正統是不合理的精神分裂行為,充滿了東寧民族主義色彩,因為思想太過超前,直到1850年代才開始受到官方的重視。

1812年輝宗鄭志靖即位,大力贊助吳光裔等人的開墾,想要模仿仁宗開闢西部平原的模式來開闢蘭陽,派軍隊進入當地,與原住民的關係一度相當緊張,所幸吳光裔等人努力調停才得以無事,朝廷將當時派入蘭陽的軍隊改編為蘭陽地方巡查,負責維持漢原關係和平。

當時得知西班牙正困於拿破崙戰爭,使輝宗有了奪取呂宋的想法,150年前,太祖就有留下奪取呂宋的遺命,但為了保持與列強的關係而一直都未出手,而現在正是擴張領土的大好時機,還曾一度組織軍隊準備出發,後來多名官員上書,呼籲輝宗不要造成與英國的敵對關係,才緊急懸崖勒馬,阻止了輝宗的暴走,恢復了以商業為主軸的南洋政策。

1820年,英國人在東寧北部發現了新的商機:茶葉,在此之前東寧的烏龍茶都只是一種地方性的商品,而進入北部探險的英國人發現了有極適合於種植茶葉的丘陵後,開始與當地農民共同推廣茶葉的種植,達到一定規模便開始了外銷,其中新竹產的椪風茶香味最為芬芳,被獻給英王,英王稱其為「東方美人」。

茶葉全部在淡水港出口,貿易額逐年暴增,光茶葉一項就使北部貿易總額與明京、打狗並駕齊驅,北部也在茶葉貿易下成為了暴發戶,人口激增,是北部取代南部成為東寧國家核心的開始。

1830年代則是開始盛行鴉片貿易,因為清國的官方態度,導致了英方無法將鴉片大量銷入中國,而是必須以東寧為轉手商,由東寧充當白手套,漂白鴉片貿易,在此方面東寧樂觀其成,大量公司行號和海商事業以轉手鴉片來爆量洗錢,獨佔了中間利益。但是這麼做的話,英國就無法平衡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以鴉片貿易為始,英國商界開始要求政府,建立與中國的平等貿易關係,為此英國也多次派員向清國談判,但清國自己也因為銀漏問題而無暇理會,甚至觸動了道光帝的敏感神經,打算一次禁絕鴉片輸入、關上國門。

1839年,清國派林則徐至廣州查禁鴉片,殺害了數名東寧和印度的工人。1840年英國國會決議出兵清國,而清國要求藩屬國東寧解除與英國的合作關係,並且與清國共同防禦英軍的入侵,然而,成宗國王早就對華夷體系和東寧作為藩屬的命運痛恨入骨,恨不得和英軍聯合,再一次徹底將清國碾碎,決定在1840年7月5日,發布脫藩宣言,東寧將從此不再作為清國藩屬,並且派遣兩萬名士兵至廈門殖民地、海軍也開向廣州,正式向清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