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

本章節 1893 字
更新於: 2019-04-27
由文利亞

聯邦國家,人口近千萬,以女皇作元首,
因為由島國發展,對航海權很重視,建築依山而建,愈近海峽愈密集,
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因為受到女皇灣暖流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
各行省獨立成軍,基本上跟帝國敵對但停戰。

戰後國策以研究為主,採用秘術理論的魔法派系,主要研究魔法構築與魔法藥製作等等。
在魔法的幫助下,有傳聞指在其秘密演練中,有兵團曾經一夜穿過中央山脈到達帝國排練,也有一日到外尋求援軍的見聞。

久分必合,合久必分

聯邦偏安大陸東南,一直都被帝國視為荒蕪之地,其南方有大量群島,帝都為匡湖,
皇居東方是商業重鎮,西方為貴族男子學院,
事實上是一個農業出產國。 區內居民大多從事漁業及農業,而且居住深山中。
全名為由文利亞共主聯邦,由群島行省、半島行省、大陸解放區組成。
聯邦區內分差可謂極大,但仍為多元民族國家,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
匡湖大圖書館為大陸上數一數二的魔法機構,八方雲集高等學者、政治家、賢哲和演辯師之地。
唯一例外是侍自冶道,一個與聯邦具有文化差異而位於半島核心地帶的自治政府,不但自給自足,更擁有自己的議會法律及政府體制。

侍由矛盾

在以前,侍地只有兩條主要道路出入海峽及峽谷。但女皇不甘眼見其他國家發展迅速,就集中全國資源向侍人徵地及開發,成為先進的新城區。
本身區內大部份土地均未開發,擁有怡人的景色風景及環境。成為聯邦人民其中一個良好的渡假選擇,因此居民在多文化交流下生活質素及知識開始高於首都。
在女皇律法下,從事在新興工業區的人口需居住在垃圾處理區旁,時移世易,後來因廣場宣言反而間接成為了極具商業戰略地位,又永不沉沒的海岸寨城,因此無疑控制著新大陸上最重要的海上貿易路線—南島海峽。
儘管生活費用較高但仍吸引大批移民,在皇政府容許大批中下層勞動人口的移入後,提供了不少勞動力,建立起寨城基礎建設良好的工作環境,
但隨皇室壓力及移民人口問題的醞釀,最終由免簽入境丶統一幣值丶免簽工作丶聯合軍團、加重稅等單方面推行的不公平待遇及政策引起導火線,
變相「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久而久之由中下層主導了社會各大小事務。

緩靖政策

一戰時期,為了確保軍事行動能順利開展,聯邦當局不問民情而推出一系列政策。當中不但為掌握平民的生殺大權以提升權力,更侵犯公民權益,強迫居民自資興建一道著名的一條質量極差,貫穿寨城內部軍事防線。
戰後時因寨城的特殊國際地位而得以保留下來,雖然如此,國內富商爭奪土地及使用權,加上工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完工後被發現有下陷情況,而且聯邦的退伍老兵及戰後大量的傷者成為社會的壓力,而皇室史書方面則認為:
「祖國同胞…應感恩…」、「寨城是我國自古…」「要不是我們…你們侍族…」
最終侍族決定只好放棄大愛精神,不再提供人道援助,更出現排外情緒。

司馬昭之心

停戰後,皇室願統一權力而一度偷襲寨城,但基於寨城內貧民窟林立,錯縱複雜,不是本地人難以辨路,精英部隊反而被侍人抓成戰俘,為此侍人把西部半島建立監獄城,使侍族加以造就與皇室政府分庭抗禮的本錢。
後來真的以此作籌碼與聯邦政府談判,最終在地方派系諸侯及侍族的威脅下, 由女皇默許下得到了自治的地位。
得到自治的身份後,在民族主義下,由文利亞內部一片狼藉,爭鬥激烈,保守派、皇室政府丶侍族國民黨政治鬥爭劇烈,為國內安定增添憂患。
戰爭導致寨城彈痕處處。為防再有入侵,堅毅的侍人一直磨練意志,銘記祖先的精神,也不願子孫受到無窮無盡的奴役,他們一邊咬樹皮,一邊重建秩序。
因寨城土地不足而建於城外半山的房屋,反而成為防禦對岸炮火最好的屏風。
此外,侍人也能於半山遙望對岸動向,方便部署軍事行動及防衛進攻。
寨城居民皆以兄弟相稱,守望相助,使在寨城短時間內回到昔日的黃金時代,因此一直被視為皇室管冶隱患。

可歌可泣

皇室招安寨城,寨城被全面封鎖,但全民備戰的侍族反而得到機會擴張政權,侍族攻佔半島地區後半獨立,聯邦方面一直請示議和,但被侍族國會一再拒絕。
後來為銘記祖先在戰爭時和戰後的艱苦歲月,為了日後不要重複同樣錯誤,由文利亞成功打破多年的秩序,發生了五月革命,這次立憲也是進入近代的標記。
由此侍與由文利亞皇室達到互相平衡的狀態,皇室不敢再冒犯侍,畢竟由文利亞的主要發展方向是貿易,貿然強行維護君主政體,對雙方也無好處。
歷史上雖然由文利亞的社會狀況不斷改變,但政體變化不大,至今仍未有一部成文的憲法;王室雖然也在不斷地改朝換代,但和帝國不同,由文利亞群島歷史上很少發生改變統治家族的叛亂,每次變更多是王室缺乏男性後裔,而需由女性後裔繼位,既而使王室姓氏相應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