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忠誠包子
本章節 1890 字
更新於: 2025-07-01
昭陽國的每個角落,忠誠的氣息瀰漫得愈加濃烈。就如同溫暖的包子蒸汽,彌散在每一位朝臣和百姓的生活中。而就在這股「忠誠包子」的蒸氣中,昭陽帝國的天子——那個低眉順眼、勤政愛民的帝王,依舊在利用權力的韌性和「忠誠」的麵糰,捏制著屬於自己的未來。
「昭航NU5735」墜機的消息,依然像一塊沉重的石頭,砸在了民眾的心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對這場空難的記憶漸漸消退,變得越來越模糊,直到它最終被官方的「忠誠報告」所覆蓋。那場事故,按道理應該引發廣泛的社會反思和自我審視,然而,事實卻被巧妙地淹沒在了一個個「忠誠」的表演中。
「調查結果不予公開。」這是最為簡潔卻最具威脅性的回答。民間的質疑聲並沒有消弭,反而愈加洶湧。每一個普通百姓都心知肚明,事故的背後,藏著難以啟齒的真相,而這一真相,卻被層層包裹在忠誠的面紗下,任何試圖揭開的動作,都可能引來連鎖反應,甚至讓那些看似崇高的政治神話遭到動搖。
「忠誠」,成了維穩的最高標準,成為了一個社會運行的核心命題。忠誠不再僅僅是內心的感召,而是一個可以通過制度量化的工具。每個人都成了忠誠的表演者,而表演的唯一目的是通過「忠誠」這一唯一的標準,換取權力,換取升遷,甚至換取生存的資格。
天子從不以個人的文化底蘊或文學修養示人。傳說他能扛過200斤的麥子,十里路不換肩,這樣的忠誠故事讓百姓既感動又心生敬仰。他的每一個舉動,都透露出一種「實事求是」的樸實無華,彷彿他從不理會周遭的浮華與浮誇。
「忠誠是可貴的,但忠誠的表現方式更為重要。」天子常說的這句話,已成為朝堂上每一個官員的座右銘。天子在朝堂上總是深沉地低著頭,時不時翻閱那些本土化的政治書籍,書脊泛黃,滿是被翻過的痕迹。這些書籍大多來自「忠誠書單」,那些書籍的內容就如同他所推崇的政治理論一樣,簡樸直白,甚至充滿地方化的思想。對於文化的淺薄,天子從未感到羞愧,反而覺得這正是他「實事求是」的體現。
「我以為這本《通商寬農》該當是寫得清清楚楚,內容宏偉,」一位老大臣曾對旁邊的同僚說,「怎知一翻開竟成了『通商寬衣』。」
這句話成了朝堂上的笑談,但誰又敢當真去笑?那位口不擇言的老大臣旋即被錦衣衛請去喝茶,罪名是「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搞低級紅、高級黑」。
「忠誠的表現方式,最關鍵的是表演。」天子心裡清楚,文化底蘊不足並不妨礙他掌控朝堂。他從來不需要學識的加持,因為他早已領悟到,權力遊戲的精髓在於如何在每一次「錯誤」中,收穫更多的忠誠。而這種忠誠,正是他在朝堂中揮斥方遒的最有力的籌碼。
於是,這個以「忠誠」為標準的帝國,開始變得越來越荒誕。官員們從頭到尾的表演,無論是在公開場合的微笑,還是在私下的「忠誠訓練」,都成了這個社會的常態。每個人的動作、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眼神,都被忠誠評估師細細審視。
「忠誠,不是靠真誠,靠的是每一顆麵糰的捏制,每一個包子的包裹。」一位年長的官員對年輕的同僚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故作深沉的意味。
年輕官員聽了,稍作思索,回答道:「就像是包子。」他眨了眨眼,語氣有些玩笑地說:「包子不一定好吃,但若是包得好,人人都會覺得是好東西。」
大臣們大都點頭,若有所思地附和。對於他們而言,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笑談,更是關乎生死的現實——忠誠,已經被捏成了一顆顆包子,表面看似香氣撲鼻,內部卻早已被餡料填滿。沒有包子的地方,就沒有忠誠,而沒有忠誠的地方,就沒有穩定。
「忠誠就是包子,包子就是忠誠。」這句話被朝堂的官員們奉為至理名言,成為每個人日常交談的必備套話。
忠誠不僅是天子親自塑造的政治文化,也是每一個官員、每一個百姓每天需要活在其中的現實。忠誠,這個用來維持體制穩定的工具,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然而,隨著「昭航NU5735」的悲劇,忠誠的表演開始失去應有的效果。那些曾經壓抑的情感和思考,開始在空難的陰影下潛伏,逐漸蔓延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在忠誠的外衣下,逐漸失去自我,變得麻木和順從。而天子在這場制度的運作中,早已被困在自己精心打造的「忠誠」之網中。
朝堂上的所有人,都明白這一點。他們表面上微笑,心中卻隱隱覺察到,忠誠這場遊戲,已經變成了一場空虛的表演。每個人都在演繹著忠誠,然而真正的忠誠卻早已失落在這場演出的背後。
【江湖筆錄】
忠誠的空氣,已經變得像包子一樣平凡,卻不可或缺。想要升遷,先學會捏包子;想要長命百歲,記得包子得做得完美無瑕。
忠誠的標尺,不再是風骨,而是熱氣騰騰的包子,所有人都站在包子的背後,悄悄地為自己加油。
包子大了,忠誠便深了;包子小了,忠誠便薄了。如此一來,世界也變得溫暖,似乎人人都笑得無比真誠,真誠得令人恐懼。
誰能抵擋,包子更香,忠誠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