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與鐵血之間
本章節 877 字
更新於: 2025-05-26
成都,滿城風雨。
自涪城失守、張任投誠後,劉璋終於意識到:整個蜀中,已不是他能穩坐之地。主簿黃權進言:「主公,今蜀人多向劉備,將軍張任已降,若再不應變,怕是內外皆敵。」
劉璋滿面疲態,卻強撐起身,苦笑道:「本以仁德為本,不欲濫殺。但如今……是否錯信了人心?」
黃權沉聲道:「仁德非錯,但不應無分時機。若主公真欲守成都,須作非常之舉!」
劉璋眼神一寒:「你是說……劉備與那諸葛亮,該殺?」
黃權卻搖頭:「不。該殺的,是城中猶疑之人;該留的,是民心。」
城門風變——再會法正
就在劉璋猶豫未決之際,法正主動請見。
這位曾在其帳下的謀士,如今已然歸劉備,卻神情從容,毫無懼意。
劉璋憤怒道:「你竟還敢回來!」
法正拱手施禮:「主公若真要穩蜀,法正今日來,便是為此。」
劉璋一怔:「你還自稱朕之下屬?」
法正目如寒星,語氣冰冷:「主公昏庸,政務多由劉璝、張魯等人擺布,軍政腐朽,百姓苦不堪言。劉皇叔仁政在野,早已得民心。如今再抗,不是忠勇,而是負民。」
劉璋面色鐵青,握緊拳頭:「你是來逼我投降的?」
法正不語,只遞上一卷竹簡——是成都百姓自發書信萬名,求退兵開門,迎新主。
劉璋一震,久久無言。
臥龍現計——兵不血刃
諸葛亮見局勢已定,命龐統聯合張任南下威壓,自己則率軍屯於成都北面,不攻城,不擾民,反傳書全城:
「蜀中百姓,若無兵刃守城,我軍絕不進攻;若開門迎人,我軍絕不傷民。」
百姓聞之,感動落淚,自發於夜間開西門之門,請劉皇叔入主。
落幕與選擇
最終,劉璋跪於大殿,將印綬雙手奉上,滿目滄桑:「本意是守蜀不失,不料竟是送與他人……也罷,蜀人得仁主,我退,亦無悔。」
劉備撫其手,不令下跪,道:「公仁義待人,非有失德,乃時勢所迫。今後劉某若能安蜀,必善待公家與族人。」
成都城中,百姓夾道迎王。
張任身著鎧甲立於城牆,目送主公卸甲而去,淚水未曾擦拭。他轉頭望向不遠處的龐統與諸葛亮,沉聲道:
「若我早聽二位之計,蜀地不必流血至今。從今而後,張任,唯軍師號令是從。」
諸葛亮看著成都萬里春色,緩緩轉身對龐統道:「江山已定,卻是新局之始。」
龐統抿嘴一笑:「東吳未定,中原未歸。臥龍與鳳雛,尚有更長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