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戰未至,國先裂

本章節 1466 字
更新於: 2025-05-10
臺北,夜色未褪,天光將明。
國防部記者會如常召開,發言人站在講台前,面容平靜,聲音無波:「自昨日清晨六時至今日清晨六時止,中共累計出動戰機與艦船十六架次、艘次,於台海周邊活動。本部已派遣相應兵力應對,並持續嚴密監控與應處。」

冷冰冰的數字、制式化的說法,如同過往數十次簡報一般,逐漸麻痺耳目。
「嚴密監控」成為口頭禪,「應處」則意指觀望。真正的對策,彷彿僅存於公文、簡報與桌上的會議記錄之中。沒有實際反制,也沒有反擊計畫,只有拖延與重複的程序。

與此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於三月底啟程前往亞洲前,已向華府國防高層下達明確指令:美國國防戰略重心全面轉向中國,盟國需「負起更多地區安全責任」,美軍將「逐步收斂直接介入區域衝突」。

這是一紙撤身聲明,一份失去承諾的公告。
美國白宮前國安顧問波頓緊接著發出警告:台海與朝鮮半島唇亡齒寒,台灣若失,東亞防線將潰不成軍。

但在台灣,氣氛卻截然不同。

媒體仍持續消費政黨恩怨與歷史仇恨,學者與名嘴高談闊論,推測「台灣撐不過十二小時」成為節目賣點。有節目甚至引用納粹歷史與戰犯審判,將現任國軍將領與政府高層比作獨裁者與推戰狂人,直指「好戰者將人民推向煉獄」。

政論節目中談兵不談軍,談仇不談戰。輿論場變成角力的舞台,仇恨成為最便宜的貨幣。
街頭巷尾的對話裡,不再有人關心「該如何守」,而是「該向誰投降」。

總統府仍在為接見歐洲議會議員拍照。
立法院則陷入外交名單爭議與預算卡關。副總統在一場企業論壇中強調:「台灣將以民主價值團結應對挑戰。」但當記者追問軍事備戰細節時,他沉默良久,僅說:「我們有信心。」

信心不是彈藥。
信心也無法取代行動。

一位前參謀本部高層在匿名專訪中語重心長:「現在所有第一線部隊的需求,都卡在行政流程上。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做任何預算調整,也沒有時間完成任何實質備戰。官僚體系遠比敵人更早癱瘓。」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場無聲的心理戰,正在社會深層蔓延。

謠言四起——
「澎湖已經失聯。」
「海軍旗艦開到高雄準備撤僑。」
「美軍根本不會來,他們早就放棄我們了。」

事實混雜虛構,情緒凌駕理性。
超市排隊搶購衛生紙、泡麵與瓶裝水的隊伍再度出現,卻無人關心:「如果真的開戰,我們該怎麼戰、怎麼守、怎麼活?」

而此刻,遠離浮華與喧囂的衡山指揮所,位於地底深處的「最後作戰中樞」,燈光昏黃,空氣濕冷。

聯合作戰處、作戰整備處、防空資電處、戰情中心,各部門軍官匆匆穿行於通道與地圖牆前,目光沉重,語氣凝結。

「敵人正在等我們自己崩潰。」
作戰及參謀次長沉聲說:「他們未必要登陸,只要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意志先瓦解——這場仗,就輸了。」

「後方不只是備戰不足,根本是自我拆解。」他搖頭,「這不是全民國防,是全民分裂。」

聯合作戰演習停擺、戰備規定反覆修訂、國軍兵力部署計畫仍未定稿、平時演訓未轉入非常時期節奏。
兵棋推演成為紙上作業,危機處置流程如機器般空轉。軍人知道他們該做什麼,但命令沒有來,物資沒有到,支援沒有出現。

「我們準備好了嗎?」
「準備得像一場記者會。」一位聯三軍官冷笑。

短暫沉默之後,戰情螢幕上浮現最新通報:南方空域,再度有敵機穿越海峽中線。東岸雷達短暫失訊,澎湖通報,北端上空無人機已逼近警戒半徑內。

「這不再是演習。」一名少將低聲說,像是為整場會議下了墓誌銘。

外媒報導:中共高達九十艘軍艦在台海周邊活動,正實施類似『戰區封鎖』的實戰演練。

國防部官員在私下會議中坦言:「這個數字非常驚人。」

只是,在台灣島上,仍有人堅信:只要否認戰爭,戰爭就不會來。

而戰爭,已悄然潛入這座島嶼的骨血之中,靜靜等待它的名字被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