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二:北歐導彈危機

本章節 3024 字
更新於: 2024-10-20
在1940年5月,盟軍已經被德軍切斷與其南翼法軍的聯繫被包圍在敦克爾克,事實上英國的撤離計劃正已經開始,但相比OTL他們還遭遇更大的困難,就是德軍採取了陸進猛烈攻打而非圍困加空襲的戰略,同時海狼潛艇猛打下撤離船進不去,撤退行動可謂一敗塗地,最終德軍裝甲師攻入敦克爾克,近四十萬盟軍被擊潰投降,很快幾個禮拜內,德軍即便損失大量裝甲戰車,也還是拿下了巴黎,法國隨即投降。

縱使強硬派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表示會頑抗到底,但在撤退失敗後的民眾和國會壓力下,他還是無奈妥協,但為了大英帝國的外交尊嚴,他選擇採取另一種形式。

1940年6月,經過磋商後英德兩國同意在中立國瑞典斯德哥爾摩進行談判。
最後英國同意承認德國在舊帝國領土主權以及對法國、丹麥、挪威、波蘭、捷克等地的佔領,對凡爾賽條約的廢除,停止一切對德軍事行動以及海上封鎖與制裁。
德國同意遣返英軍俘虜,退還根息以及澤西島予英國,在法國殖民地劃分法屬非洲南部以及其他海外殖民地予英國維持舊法國統治。
《斯德哥爾摩條約》於1940年6月正式簽署生效

就這樣,英國和納粹德國正式停戰,歐洲大陸陷入納粹與法西斯統治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紛紛加入軸心國,南斯拉夫、希臘被瓜分,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瑞典與芬蘭也開始靠攏,只剩蘇俄這只龐然大物盤踞東歐,不過這個蘇聯已經不再是史達林掌權,大清洗加大吃飽的紅色恐怖政權,因為他在30年代被刺殺了,現在的蘇聯是失敗的工業化、集體農業、經濟落後的腐敗積弱政權,領導人是誰已經無從而知,只需要知道政府高層直到戰爭前夕依然在內鬥而無法有效運作。

不意外地在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突襲蘇聯,東線蘇軍全面崩盤,南方高加索又有土耳其煽動亞塞拜然、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動亂,蘇聯敗局已定,1941年10月,德國中央集團軍攻入莫斯科,蘇聯敗退彼爾姆東西伯利亞地區苟延殘喘,政權解體,各地民族主義者和軍閥四起,發動叛變建立新政權,西面俄國白軍捲土重來,在克倫斯基領導下建立新俄羅斯共和國。

在東西戰場上德國已經把英蘇兩國打敗,國力已如日中天,很快在1942年蘇德戰爭緩停後開始一系列對歐羅巴的改造建設,比如人口遷移、擴大城市發展、新的工業化、農業改造、德意志化、日耳曼尼亞,當然少不了還有「最終解決方案」進行,起初40年代德國依靠這些計劃政策和掠奪資源相且能夠一時挽回猶如死水的經濟,但是在1950年代初英美阻遏政策的封鎖下徹底崩潰,德國國力和地位開始搖搖欲墜。

戰後的德國經濟繁榮是短暫的,部分是由對數幾個國家的掠奪推動的數以百萬計的德國經濟始終處於崩潰的邊緣,到了1950年,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軍事和公共開支,數百萬德國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但在此之前,歐洲數億非德國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叛逃者和間諜的稀缺報告促使美國下令對德國經濟進行深入報告,幾個月後中央情報局將發布一份長達2000頁的報告,突顯了德國經濟極其嚴峻的狀況。

儘管在交通和軍事基礎設施方面進行了投資,但即使在20年裡,生活品質的明顯差距仍然可見其背後的危機。

在德國的新東部地區、波蘭總督府和各個帝國總督區都受到盜賊般剝削統治政策的最嚴重打擊,大規模飢餓和近乎系統性的種族滅絕使俄羅斯某些地區的生活品質達到了自古以來從未見過的水平。儘管帝國總督區人口眾多——比帝國本土還多——但他們的GDP總量遠低於德國單一地區的GDP。

帶來經濟奇蹟的並不是德國定居者風景如畫的農場,畢竟那些只是部分地區會出現的畫面,支持經濟的是如同奴隸制般的大型血汗工廠,由非德國裔的斯拉夫人996不斷工作壓榨出來的,以滅絕人性的榨乾斯拉夫人所有價值來騰出生存空間給德國人。

最終在經歷了 1945 年和 1947 年的嚴冬之後,德國對烏克蘭農業的大規模投資將把烏克蘭變成一個全球性的農業高產地區,儘管規模龐大產量又高又多,但代價是數百萬烏克蘭人死亡,因為他們得一直忍受飢餓工作生產糧食直到喂飽所有德國人為止。

附近的高加索行政區將因其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實現經濟成長,而哥滕蘭將成為唯一擁有大量德國人口的東部地區。

比荷盧迅速而全面地融入了德國的經濟,但隨著聯合國對德國地區的禁運導致的國際貿易的缺乏將對其造成嚴重傷害,法國北部的帝國總督將在 40 年代末融入帝國統治。
儘管受到民眾不滿和游擊隊抵抗攻擊的困擾,但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工業仍將使其成為全球經濟活躍的地區。

而更為致命的是日本戰敗,在落日行動和奧林匹克行動下日本遭受12顆原子彈以及數之不盡的炸彈及生化武器轟炸投放下國土幾乎崩壞,城市成為廢墟,土壤水流受到污染,已經很多地方都不適宜人們居住。

這種尤如啟示錄般新時代武器就像是敲響人類文明的警報一樣驚動全球,德國更是如此,元首下令馬上仿造和取得美國研發的原子彈,然而美國在次年1946年十字路口行動中成功試爆了氫彈,更將歐洲推向緊張局面。


瑞典總是被迫在立場上親近德國,因為他們出入大西洋北海的海峽通道受到德國的控制,而且幾乎四面八方都有德國的傀儡(丹麥、挪威),瑞典別無選擇,只能在經濟上依賴德國。

芬蘭也處於類似的情況,儘管從表面上看來是德國的盟友,但曼納海姆和希特勒之間的不良關係清楚地表明,儘管芬蘭獲得了卡累利阿和科拉的全部領土,但芬蘭的未來並不在德國的掌控之中。

最初幾年,兩國都受益於德國短暫的經濟繁榮,瑞典仍然是德國主要的鋼鐵生產國,議會中出現了一些意見,認為德國的統治地位也許並沒有那麼糟糕,但當1950年德國經濟改變時,他們的觀點很快就改變了,更糟糕的是他們的鄰國芬蘭不得不應對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難民危機,數以百萬計來自東歐的斯拉夫人面臨著最糟糕的滅絕威脅,最好的情況是被驅逐出境和奴役,他們通過跨越芬蘭灣或直接經彼得堡特區越境前往芬蘭這個最接近災區的民主國家。

芬蘭雖然接納了超過20萬愛沙尼亞人,但他們無法接納比本國人口更多的俄羅斯人,這種危機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讓瑞典很多人去質疑德佔區裡斯拉夫人的實際待遇,而很快瑞典政府機關派人去順藤摸瓜的調查舉動成為了第一個揭露了納粹圈子裡流傳所謂的「東方總計劃」內裡純粹而瘋狂真相的國家。

調查行動在德國引起了一些瑞典人的注意與恐懼,但納粹的枷鎖太強大,無法真正要求大西洋聯盟幫忙。

但隨著1952年,法國由於阿爾及利亞革命的爆發,陷入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全國性暴動中,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秘密技術人員開始在瑞典建造導彈所需的基礎設施,他們偽裝成探礦者,在這一年裡進行大規模建設,但納粹德國特勤局在1953年於俄羅斯廣闊地區測試第一顆核武後不久,德國又在愛沙尼亞海岸測試了一枚30克拉的原子彈,這提醒人們以及警告瑞典,如果接受大西洋聯盟軍隊駐紮在其領土上,斯德哥爾摩將數小時內不復存在。

這種危機隨著希特勒再一次腦溢血中風而停止,為了減輕國際壓力,德國決定讓步,在幾次外交斡旋下,納粹德國、瑞典、芬蘭、英國和美國一致達成協議,德國開放丹麥海峽讓瑞典貨船自由通往,外國貨輪需通過審批才方可進出,同時德國將加強邊境管控防止難民湧入芬蘭。

但是這仍未解決瑞芬兩國被德國包圍的政治威脅困局,為十來年後的危機埋下伏筆。

[1940年,敦克爾克戰敗,英德停戰]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敗瓦解]

[1942-1952年,納粹十年建設]

[1950年,納粹種族滅絕公緒於世]

[1952年,法國內亂,美國秘密在瑞典建設導彈基地,德國也以核試驗及導彈佈署回應]

[1953年,德國撤回導彈,美國撤回芬蘭導彈,北歐導彈危機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