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回.捧心托月(1)

本章節 1979 字
更新於: 2024-08-03
去年今月,秋霧紛湧,斑駁的紅葉載浮載沉。薄霧如水,豔染唐紅。今年此月,雁畫虛空,天朗風清,霧露凝於一片荻花,似玉人浴出,新妝洗罷。

轉眼間,伊周接任內大臣與內覽之職將屆周年。

歷經由上任關白道隆起始的勸奢、天皇頒布的禁奢飭令,以及署任關白伊周的以身作則。這一年來,嚮往百年朝綱有所奮起的清新官僚與習於假借攝關威權層層相護,窮盡華奢安逸的舊式朝官,涇渭兩方似乎浮出了檯面。

至於伊周亟欲推行的三國海貿,初秋時獲得宋國與高麗國丞相的覆函。

宋方願意以舊唐的廣州市舶司為基礎,增設離博多津較近的杭州及(1)明州市舶司,因應與日本國的官貿。

高麗國則大力贊成日方的提議,有意將禮成江口闢建為對外大型港埠,且擬設(2)市廛以助資貨流通。

海貿龐利巨息的願景短暫攪和了朝堂的新舊派異,然而今年的京官除目,繼關白兼家與道隆辭世後,如今藤原氏中輩分舉足輕重的國母皇太后——詮子,宣布支持大納言道長替補右大臣之位。

明眼人盡知箇中道理,關白大位與藤氏之長究竟鹿死誰手,議論紛紛,致令渾水再次洗澱成上層的清水與下層的淤泥。



多事之秋,葉落如雨,移靈鳥邊野的前夕,幾乎所有京內的公卿、殿上人輩咸集往二條宮參與最後的佛會,擬送前關白道隆最後一程。

主院寢殿四周懸掛僅以胡粉圖染的素色布幔,棺槨便供奉於母屋旁以板壁圍攏的塗籠。秋風起興,將莊穆的誦經聲推送京城四處隅角。

素幔拂掃著地面,帷幔間隙中,僧侶們身襲的濃墨色僧袍愈顯鮮明。屋內整齊排列的常明燈洗耀,似訴詠著死生無常,萬物稍縱即逝之嘆。

此際,恰可遠眺主院寢殿的西北屋內,縱然浸染著秋氣,卻與過道盡頭的西屋以及相鄰的寢殿同悲而情異。

遍地的玉露灑滿了銀白的輝光,和寢殿脂燃且芬芳的蓮華燈相映,使得西北屋內黃濁的燭光黯淡了幾分。

屋內四壁忽明旋暗,地面兩道狹長的人影依然壁壘分明,靠裡與靠外的兩側席墊上,二人的瞳孔除了閃逝暖曖的火光,更映現著彼此。

不過此刻,兩人之間卻單方面的間隔了無形無影的第三人。

「倉促間,將阿叔延請來這裡著實不好意思。」

「內大臣殿下當前,我豈敢以長輩自居?在二條宮內,由賓從主何來怨言?」

「不、不、不。包含此刻,您永遠是我的阿叔。」

道長仍是一副立身朝堂的制式化反應,彷彿二人身前正坐著道隆甚至兼家。

伊周微微斂頷,態度越發誠懇,「我資歷尚淺,閱歷與您相較亦嫌不足,思慮恐有不周之處,何況您與我天性相異,滿懷抱負的您定對我多有不滿吧!」

道長深不可望透的眼眸輕輕掃過伊周,眉頭一抬,「世上不順心意之事挑也挑不清,我不滿與否又有何異?一切就事論事罷了。」

伊周聽得明白,每逢逆心之事,道長總是辭不意逮以掩飾真心。

「我聽說了,太後殿下力薦阿叔晉位右大臣,想必她屬意您肩負起藤原氏長之責。我深思過了......」伊周抬起頭,那雙潔如瑩冰,通透清澈的眼眸不帶一絲猶豫,清晰吐露心中所想。

伊周的許諾顯然為道長夢寐以求的事物,他的鷹目驀然瞪大,顧視眼前情真意摯的伊周。

剎那間,但見伊周慎重地伏拜在地,諄懇的求請:「伊周唯獨期望能繼續負責三方官貿,此外別無他求。」

當庭際,月與秋期,沉滿了醉湖,浮光千里,而拾月之人身何去?

撐起的板障外徒剩滿庭腐草的氣息。

昔年歷盡千辛萬苦,二十年鋪一路的指望,竟只需伊周三寸之舌便能取得?

他所冀求的事物竟如此輕易?別開玩笑了。

道長彷彿無底深淵,處處設防的瞳眸,對上的是直達伊周心扉的澄澈明眸,翦水般的明眸宛若將道長的醜惡一把攤在皎潔的輪明下。

「哈哈哈~」道長不禁撫掌大笑,「看來惡人自始至終就只有我一人啊!在你面前,任誰都會是惡人吶!」



今年的仲秋恰逢前關白道隆的火葬與舉於藤原氏社——春日大社的入土之儀,舉國哀悼,加之天皇的外祖兼家公喪期未滿,秋季除目後的任大臣大饗只得取消。

除目當日,以往留得舊職者,抑或敘得高位者總是公然競相道賀,鬧騰非常。可今年的除目礙於皇宮裡外的椎柴之袖未褪,天皇與攝關藤氏仍居期喪,太政官及八省百僚們於敘官之儀後,便規規矩矩的離開皇宮,或回歸崗位。

除目一早,千代受定子的託付,前往清涼殿南方,位於安福殿的侍醫詰所提取安胎的處方。

今天無論是安福殿或相鄰的校書殿皆比尋常寧謐,想必藏人們與典藥寮的長、次官皆已相偕至各自府第,私底慶賀了吧!

故而,此刻步行於內裏的西南隅,無須特意遮掩,任由耳目攬風,千代倒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

行經清涼殿外,河竹林蔭覆攏的磚道,與一般逢秋轉紅的落葉木不同,竹葉將颯爽的秋氣洗鍊成蓊鬱的蒼色。

削薄的葉尖,晶瑩的露珠搖搖欲墜,過去與未來不曉得迎送多少許沁風。

從剔透的玉露窺探,一派深碧的幽藹除了蔥翠的竹莖,另有黃綠、棕黃與褐紫的竹枝闌干其中。

錯落有致的彩影間,一抹恍惚的橡實染色人影穿梭於垂直千代道途的橫道。

她甫橫越竹林,沐浴於晃朗麗日,即與由遠而近,徒步於麗景殿與弘徽殿中庭的伊周碰頭。

千代刻意留足原地,等候噙著淺笑,加快腳步的伊周。



(1)即今日的「寧波」

(2)店鋪集中的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