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明教教主
本章節 2039 字
更新於: 2024-06-10
宋遠橋見他停下來,才激動地問:「無忌!你當真是無忌孩兒?」一旁的殷梨亭也激動不已。
另一旁的殷天正則目瞪口呆,不敢置信。
「拜見宋師伯、殷六叔。」張無忌先拱手說道,然後又對殷天正喊:「外公。」
宋遠橋忍不住抱住他肩膀,淚流滿面道:「好孩子,活著就好,活著就好。」
殷梨亭則激動問:「寒毒都治癒了?」
「是的。」張無忌點頭道。
殷天正則開懷大笑,原來解救明教危難的少俠,竟然是自己消失多年的外孫,讓他忍不住歡喜。
其他明教高層也陸續過來,齊聲道:「多謝張少俠救命之恩。」
殷梨亭見楊逍過來,馬上拔劍相向。
殷梨亭的劍光閃爍,如同他心中翻騰的怒火,當楊逍步入他的視線,所有的恩怨情仇似乎都在這一刻凝聚成了刀鋒。楊逍的苦笑,更像是對命運無常的一種自嘲,他們之間的恩怨,已經不是一句話能夠解釋清楚的。
一旁的楊不悔馬上挺身阻止。
楊不悔的出現,如同一道突如其來的曙光,打斷了即將爆發的風暴。她的身影,不僅承載著紀曉芙的容貌,更承載著這段悲劇的延續。
而當得知其未婚妻紀曉芙失身於楊逍後,還生其女,命名為不悔,之後更死於滅絕手中。讓他的心湖被激起了巨大的波濤,多年的仇恨與妒火在這一刻竟找不到出口。
然而,就在他即將爆發時,張無忌及時出手,他的動作迅速而精確,直接封住了殷梨亭的穴位,吸走了他的內力,讓他陷入了昏迷。
這不僅是為了防止殷梨亭下山造成更大的傷害,也是為了給他一個冷靜下來的機會。
「無忌,你這是為何?」宋遠橋問道。
「殷六叔,他太激動了,先讓他冷靜一下。」張無忌說道,然後取出陽頂天的遺書給楊逍眾人傳閱。
明教高層已從成昆處知道部分秘辛,再看遺書,就完全解開陽頂天失蹤之謎。
張無忌見眾人皆已閱畢,說道:「諸位,我父為武當張翠山,母是天鷹教殷素素,義父是金毛獅王謝遜,如此算來也是半個明教人。如今明教受此大劫,主要還是內部爭鬥,四分五裂,沒有教主統籌全局所致。」
楊逍跟五散人、鷹王、蝠王互相對望,面有慚色。
張無忌繼續說:「陽教主希望義父接任教主,但義父雙目失明,遠在冰火島。所以我欲擔任明教代教主,統合明教,不知各位意下如何?」他不像原主懦弱、仁義,也沒在此役身受重傷,被眾人感恩戴德,硬推上位。不如此時挾恩上位,反正他武藝高深,又了解歷史進程,相信要掌握全局並不難。
明教眾人面露訝色,隨即沉思。
「韋一笑願奉張少俠為教主。」韋一笑首先表態。
「周顛支持張少俠為教主。」五散人周顛跟著表態。
「殷天正,見過教主。」殷天正直接喊道。
「莊錚,見過教主。」銳金旗莊錚跟著喊。
陸續其他高層也附和。
「楊逍,見過教主。」楊逍神情放鬆,多年的執著也放下。
「見過教主。」明教教眾一起跪下,呼喊道。
「諸位請起。」張無忌喝道。
在張無忌的領導下,明教的損失遠比原著中要少,這得益於他的智慧和策略。崑崙和峨嵋派的隱隱支持,以及與武當派的深厚關係,使得明教在這場紛爭中站在了有利的位置。
少林和華山派的高手們已經陷入昏迷,而崆峒派的弟子們則心生畏懼,不知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局。
張無忌站在眾人面前,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多謝各位兄弟抬愛,既然願稱敝人為教主,那請尊我號令。」他的目光掃過眾人,他們默默地點頭,表示同意。張無忌繼續說道:「本教被誣為邪魔外道,這是因為外界不明真相,也有我們自身不肖之徒的放縱行為。因此,我要求大家嚴守教規,為善去惡,行俠仗義,以擺脫本教的污名。冷謙先生,請你擔任刑堂堂主,維護教規,違者重處。」
冷謙站出來,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奉命。」
張無忌轉向剩下的四派,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決心:「我們與中原各大派的恩怨已深,但若繼續仇殺,只會內耗,削弱我們的實力。自元朝以來,漢人受到的壓迫不斷。明教一直致力於反元,但因與各派的糾纏,資源損耗嚴重。所以,我希望明教的兄弟們,暫時放下與各派的仇恨,專心致力於反元義軍,驅逐元朝,還我漢人江山。」
「謹遵教主號令。」明教教眾回應。
「張教主,崑崙派也會約束弟子,避免與貴教發生衝突。」何太沖隨即附和。
「張教主,峨嵋派願意為反元義舉盡一分力。」丁敏君跟著說道。
崆峒五老互望一眼,關能說道:「崆峒派願意暫時放下恩怨,絕不妨礙反元義舉。」
「武當對反元義舉義不容辭。」宋遠橋也表態說道。
張無忌的智慧和策略在這段時間內展露無遺。他對四派的點頭致意,不僅是禮貌,更是對未來合作的暗示。他安排六大派駐紮休息,並與各派領導深談,這不僅是為了休養生息,更是為了建立信任和了解彼此的立場。
對於華山派的鮮於通,張無忌選擇了一種更為巧妙的控制方式。他沒有揭穿鮮於通的惡行,而是賞了斷腸丸,這種做法既保持了華山派的面子,又讓華山派間接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
少林派的成昆被揭露真相後,少林派感到羞愧,答應暫緩與明教的恩怨,支持反元的大計。成昆被張無忌吸乾內力,並餵下斷腸丸和軟骨散,等待金毛獅王回來處置,這也顯示了張無忌對待敵人的冷酷和決斷。
張無忌提醒六大派山下有元兵埋伏,這不僅是對他們的警告,也是對他們的保護。當六大派一同下山時,他們因為有所防備而逃過了元兵的埋伏,這也證明了張無忌的領導能力和對局勢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