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20年目睹之怪現狀
本章節 1873 字
更新於: 2023-10-30
網路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成為無政府主義合作的模式,是因為它極大的延伸了私人的主動權與公共空間。
—《劍橋科幻文學史》
1980年,春,一位名叫布魯斯‧貝肯的科幻作家,在他居住的公寓內構思作品,他參考了當代青年群體感興趣的議題、新科技,揉雜出了一部名叫〈賽博龐克〉(Cyberpunk)的小說,其故事所講述的是一位青年駭客在大城市裡的遭遇。
「賽博龐克」一詞在四年後,由另一位作家威廉‧吉布森發揚光大,他創作的故事中,展現了一個名叫「賽博空間」(Cyber Space)的奇特場域,充滿了「脫離肉體」、「跨越藩籬」、「自由」、「無政府主義」的想像,而這樣的空間原型,便是「網路」。
「網路」的發展,約在1980年後有了爆炸性突破,在當時,出於對新科技的不了解、揣測,科幻作家們對「網路」有了神話般的想像。
能夠跨越種族、國界,距離等種種藩籬,與人建立聯繫,是最接近「無政府主義」的工具。這些作家在上世紀八○年代,便預測到了,網路對現代社會無遠弗屆的影響。
而做為一個1995年出生的八年級生,我接觸到網路的時機,非常早(這得感謝我的父母),在我的童年印象中,一放學便宅在家中,玩電腦,那時正是網路遊戲的鼎盛時期,可以說「網路」承包了我的童年美好時光。
從我家迎來第一台電腦開始,到今年我28歲,也有20年了,從網路遊戲、BBS、論壇瞎逛、社交娛樂。如今,工作也要靠它,無形中,「網路」直接、間接地聯繫著現代人的一切。
而我現在正要談的,是一位透過網路經歷美好童年的人的「感悟」,正因為網路給了我美好童年,我才會對如今的網路風氣,產生「疑惑」與「反感」,這或許是我的個人偏見,不過,你們姑且聽聽。
對我個人而言,只要給我一台電腦主機配網路,我可以一個禮拜不出門,我最懷念的是大學時,宅在宿舍打遊戲的時光。
我也忘了有多久沒有打開電視看新聞,了解時事,因為透過「網路」,資訊流通的更快速。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快速,似乎從可接受、有點失控,最後到「完全爆走」。
現在的網路風氣,最讓我厭惡的是「謠言」的滋生與「暴戾」的環境,這兩項結果,都是「溫水煮青蛙」。
任何影響在最初,都是不起眼的「改變」,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溫水煮青蛙」,就資訊流通這一塊,「網路」無疑是謠言、假消息的溫床,
「內容農場」、「每日一聞」、「詐騙新聞」等等......層出不窮,人們習慣了單方面的接收資訊,而不辨別真假,當然這對現代人來說,或許是件難事,要從碎片化的時間終,再擠出時間去分辨,豈不是一件累人的事?更遑論有些資訊是「三分真,七分假」,網路模糊了真與假的界線。
於是積沙成塔、積非成是,一件謠言透過無數農場、新聞進入人們的眼球,謊言便成真,要說這是「網路」的錯?那也未必,網路只是「工具」,是用的人想要造成什麼樣的結果?照這流通的速度,今天為了一個謠言闢謠,明天又誕生了十個謠言,久而久之,人們也習慣了,這消極、絕望的網路。
而「暴戾」的環境,或許源自人們「鬥爭」的天性,「黨同伐異」這詞存在於網路誕生前。如今透過網路,我們可以輕易的找到有著各種「共同點」的人,人們透過共同的「興趣」、「地域環境」、「議題」......而聚在一塊,最後形成了「同溫層」。起初,人們在「同溫層」裡,也只是討論各自認同的觀點,順便口誅筆伐反對的觀點,若是各自窩在各自的同溫層中討論,那倒是還好,最怕的是「人言可畏」、「眾口爍金」,某天,你認同的觀點,傳到了持相反觀點的人耳中。
於是,結果演變為兩個持相反觀點的同溫層的「論戰」,要說「筆戰」、「論戰」在BBS、論壇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或許是年代久遠,或我的童年幻想加持,只覺得現在的「論戰」風氣,已經到了暴戾的程度,無論是「炎上」、「出征」、「公審」,都是近十年才特別有感觸。「口誅筆伐」、「黨同伐異」、「非A即B」,已經到了不允許有中間地帶的存在,你支持誰,那意味著連他的缺點你也支持,即便你是反對的。
這時候,你不免停下來思考,此刻螢幕後跟你吵得不可開交的人,是不是「活人」?然而大部分人,彷彿喪失了判斷與思考,「暴戾」且「無腦」,我對這樣的網路風氣感到「厭惡」。
網路是個「工具」,可以帶我們探索宇宙、了解未知,認識朋友,它理應是跨越種族、國界,距離等種種藩籬,與人建立聯繫,是最接近「自由」的工具,它無疑「帶來」了科技的優點,也「放大」了人性的「缺點」。如今這樣的網路風氣已經形成,要改變也不是憑一己之力就能改變,要我來說,越是渾沌未明的局面,就越要恪守自身,妥善地利用「網路」,這是我個人的期許,也是我對現有網路風氣的感慨。
而在網路之後,AI接踵而至,我們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