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八卦山太極亭

本章節 642 字
更新於: 2023-06-24

上圖為八卦山太極亭,該處曾經是彰化神社正殿,攝於2022年。

太極亭於清領時期的1798年興建,位於當時的縣署(今日彰化縣政府)後方,靈感源自《易經》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與八卦山相呼應。後來又取年豐民樂之意,改名為「豐樂亭」。
在日治時代,由於彰化神社選址於八卦山,豐樂亭被遷建至彰化神社後方山坡,供上山參拜的民眾休息,再次改名為「觀月樓」。

觀月樓在戰後廢棄,1963年由彰化信用合作社出資改建為中式涼亭,名為「合作亭」。
到了1968年,彰化縣政府選定彰化神社正殿遺址處,重新建造了兩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採用舊稱命名為「太極亭」。


上圖為原神社祭器庫,攝於2022年。

彰化神社在1927年建立,正殿所在位置為今日太極亭,而參道遺址位於八卦山風景區的文學步道中段。
二戰戰後,神社祭器庫被改為民宅使用,現在已經沒有住戶。

選址於此設立神社的原因,可追溯至1895年乙未戰爭中的八卦山之役。當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日軍兵分三路:一路攻打彰化城,一路以大炮轟炸八卦山,一路繞道直攻山上的守軍堡壘。
八卦山最終失守,民兵領袖吳湯興在戰鬥中陣亡,遺體下落不明;黑旗軍將領吳彭年趕來營救,未能抵抗日軍炮火而喪生。
其後日本人在八卦山頂(即今日八卦山大佛處)設立「北白川親王彰化遺跡碑」,表示能久親王曾經到訪此處,又在遺跡碑附近興建彰化神社,紀念能久親王攻克彰化的功績。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之「彰化神社」、「八卦山之役」,共計兩項條目。
部落格「樂遊台灣‧STONE」之「八卦山太極亭的歷史演變」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