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天外天劇場的還原圖,引用自凌宗魁《紙上明治村》一書插圖,由插畫家鄭培哲繪製。
(2023.6.17)
補上天外天劇場的還原圖,非常感謝「鄭培哲」先生的授權。
上圖為天外天劇場現址經營之停車場,攝於2022年。
天外天由臺中仕紳吳子瑜出資,臺灣總督府技師齋藤辰次郎設計建造,於1939年啟用。劇場位於臺中市東區,為一座折衷主義建築,結合了美國式劇場與東方元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劇場陸續轉型為國際大戲院、冷凍廠、鴿舍及釣蝦場。2021年2月底前所有權人決定拆除,現址改為停車場。
上圖為棄置的天外天劇場廢墟,引用自朱書漢《手繪小京都-臺中市舊城區的閒置建築與廢墟》,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建檔,發布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根據文獻資料,1949年2月8日至11日,麥浪歌詠隊在臺中巡演,演出地點正是天外天劇場。三場公演時間為2月9日晚上7點、2月10日下午1點和晚上7點。
成員訪談紀錄中提及,他們在臺中演出期間,獲得楊逵協助處理場地事務,並應他的要求加入臺灣歌謠,讓楊逵的兒子楊資崩和好友許分的兒子許肇峰演唱「補破網」。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之「天外天劇場」條目。
Readmoo閱讀最前線「面臨拆毀的古蹟——天外天劇場」一文。
陳翠蓮、李鎧揚《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一書的「林木(林文達)先生訪問紀錄」,亦可於臺大校史館網站「記憶園地」中「口述歷史」內的「文學院」項目閱讀。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一書的「麥浪歌詠隊大事年表」。
上圖為日治時代臺灣銀華新劇團在天外天劇場公演前的合影,引用自《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一書。
貢獻者:提供者 /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 郭雙富。
出版者: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者:蘇全正;郭雙富。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數位物件授權: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61489&IndexCode=Culture_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