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附錄
本章節 3392 字
更新於: 2022-12-29
暴風之狼第一部順利的完結了,感謝各位讀者這段時間的閱讀和支持!
同時感謝幫我繪製全系列封面和插圖的繪師:嵐影,可以使用以下連結前往他的頁面:
FB:Lanying(阿影) Plurk:@Lanyingying Twitter:@Lanying1215
接下來我會花點時間,談關於前傳六短篇、《暴風之狼》第一部的一些小小花絮,還有其他寫作計畫。
《我》系列作品,最主要會開始下筆的幾個原因,除了我覺得該是時候擁有自己的獸人原創作品之外,就是「代表性」了。
什麼是代表性呢,用非常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就是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百萬本為了男性所寫的書,那也就應該要有一百萬本為了女性所寫的書。或一種面向是說,一個建立在完全反映現實的世界觀,你的一百個角色裡,除非有特殊原因的篩選,不然他們的屬性應該要按照所處環境分佈比例分配,包含性別、膚色、種族、性向、財富階級等等,因為這才是「真實」。
不知道各位在閱讀各種作品,不管是電影、小說或漫畫,是否會覺得,某些角色,或者是角色經歷,特別喜歡,或是特別容易感被「被同理」呢?這也是代表性的其中一個面向。一般來說,受眾在作品中,找尋著和自己相像、自己喜歡的角色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了。那麼,有什麼理由不讓所有人都能享受這種經驗呢?
如果有任何人說,代表性才不重要,那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我》系列受到最主要布蘭登‧山德森的《寰宇》系列,還有Rukis的《Red Lantern》系列影響。
應該是在《王者之路》出版以後,寰宇的整個雛型出來,讓我意識到,可以架構出一個足夠大的世界觀舞台,讓即使一段故事結束了,還可以有其他角色接續下去。雖然這個概念也不是很新,也看了《X戰警》好多年了,但直到寰宇這種跨越超級大尺度,而且架構完整的世界觀設定才讓我意識到這件事情。
而《Red Lantern》則讓我理解到,什麼叫做代表性的重要。還有想講類似主題的人,會說出的故事不會差太多,如果再不趕快寫,就會被寫完了!我實在是太喜歡這系列了,所以實在忍不住放了致敬元素進故事中。這部分其實是有點複雜的議題,我會在之後寫《Red Lantern》系列推薦的時候一起談。
《我》的設計基本上就是路瑟和他的快樂夥伴們,打倒邪惡勢力拯救太陽系的故事。雖然我發現我其實沒辦法單純寫出那種打怪冒險故事,但這還是一次很大風格的改變。
動物擬人的特殊性,讓這種類型的故事非常適合用來說關於身分還有認同的故事,但是我想遲早,都應該要出現那種「我不是為了訴說我的故事而選了這個角色,而只是發生在這個角色身上的故事罷了」的類型。而且我覺得動物擬人作品真的值得一個長篇故事,而不是滿滿的pwp。
這說來也真是有點怪,我是一點點也不介意,甚至支持獸人的情色創作(包含所有癖好)的,所以我不是那種,「為什麼總要扯上情慾」的那種人,但是我幾乎沒辦法在繁體中文圈找到擁有一定篇幅的非pwp作品,感覺實在太怪了。
當然這肇因於非常多因素,市場小是很大的原因,但我覺得並不是不寫的理由。
所以在前傳裡面,我做了非常多新的嘗試,我選了我不熟悉的族群作為主角。這也是其中一個為什麼正傳遲遲沒有下筆的原因之一。
我很不喜歡寫我可能不了解的族群,因為身為一個一天到晚被貼上各種莫名其妙標籤的人(男同性戀、獸控、開放性關係實踐者、BDSM玩家),我實在是不希望也對其他人做一樣的事情。因為這樣,以往故事的主要角色我都是用自己去設計的,而《我》將會是第一次作為作者,但沒有參演本傳故事。
因為這樣,還有一些其他因素,讓我決定先把外傳寫完(讓自己的代表角色謝幕),因為即使重大事件的主要節點都完成了,但我想還需要更多時間去蒐集關於角色的細節。
《我》的世界觀本身並不算很複雜,但是異能規則還有各方勢力的糾葛,如果要解釋會用掉太多篇幅,而且可能會拖慢節奏。所以其實對里希特有點不公平,但基本上《暴風之狼》就是為了鋪陳《我》寫的。所以故事本身會有發常大量的解釋橋段,我已經盡量讓這些情節順暢了,這些都是為了正傳所做出的犧牲。
因為里希特的namesake(這中文真的不好翻)的戲份跟我預期的一樣少(還有其它讓人難過的雜項),以及在寫《中央市三部曲──遺憾》的劇情黑暗到我需要休息,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先寫了《暴風之狼》來安慰一下自己。
寫作過程中,前傳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太空物理學,包含各種巨型結構(戴森雲和天鉤等)、太空戰的可能(中子長矛和燒蝕裝甲等),或是天體異相等等(黑洞和蟲洞等)覺得很有趣。但結果《暴風之狼》場景跑到蓋亞了以後,因為里希特不會離開元老院,所以也看不出來整個蓋亞的環境,反而花了更多時間在研究劍和劍術。而且太多異能講解,都快要變成奇幻小說了。但說真的,沒有異能的故事怎麼可以算是科幻小說呢?順帶一提,有人有人發現元老院的環境很眼熟啊?
《暴風之狼──平靜無波的海面》整部來看,其實基本上全部都是「起」,所以其實算很平淡。我有想過讓蓋拿和里希特的訣別演出一場「打倒我就讓你走」那種情節,可是說實在的,他們就不是那樣的人。
而且整部其實常有青少年成長類型故事的感覺,這是我年紀稍長以後很不習慣寫的類型。但是因為故事安排,基本上《平靜無波的海面》和《暗沉凝聚的雨雲》都會是青少年成長學院風格的故事,那既然都這樣了,那就好好說一說里希特少年時期會遇上的煩惱吧。
里希特是學者,這種人很難寫,因為很難不「無聊」。但他就是這樣的人,也因為他選擇,才最終讓他經歷了這些旅程。
第一部的「起」,描述了所有關於里希特身世的謎團,還有早年生活的環境是怎麼樣的,而作為「承」的第二部,就會揭開這些真相,了解檯面底下的暗潮洶湧,無數暗流所造成的餘波,是如何一路影響到正傳時間線的。喔還有,猜猜看誰會到學院來啊?
有些角色會有自己的外傳,所以某些事件的全面是拆出去的,里希特視角永遠都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其實會讓劇情有點戛然而止的感覺。我個人是滿不喜歡這樣的,但是之前使用群像劇的第一人稱切換好像讓許多讀者不是很習慣,這次試試看不同的方式。雖然好像會讓單獨看《暴風之狼》產生一些未解的謎團,但至少可以從別的角色外傳中獲得解答。
以憤世忌俗一點的觀點來看,里希特這輩子存在的意義就是替路瑟抬轎,這也是整部《暴風之狼》的寫照。
因為這部外傳就是為了讓《我》可以不用花時間在解釋世界觀等等繁雜的部分所存在的,所以雖然覺得對里希特很不公平,但還是必須這樣安排。
但不僅僅是這樣的。我的故事一向很重視「傳承」,所有旅途中的遭遇和抉擇,最終如何影響角色們,讓他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平靜無波的海面》中,其實就能看到很多橋段,讓大家知道,誰教了里希特什麼,讓他有了現在的樣子。同樣的,里希特又如何將他的遺產,託付給路瑟,也是一樣重要的。即使我們都已經知道大多數這些角色的……結局了,但是終點的樣子或許很重要,但是途中所見過的那些景色,也是一樣重要的(我超想直接寫「旅途先於終點」的……)。
所以,我們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局,但讓我們一起繼續看下去,里希特如何結交朋友、樹立敵人,並且學會如何去愛與被愛吧。
最後,《我》究竟是為了誰寫的呢?
我想答案就在這段旅程中。
我應該會找個空檔,寫一部短篇《西格瑪小隊》,解釋「舞蹈」到「時間晶體」之間發生的事情。如同先前所說,我不喜歡懸著某些東西不說明白、吊人胃口,感覺很怪。
《西格瑪小隊》會介紹伊恩、亞伯、荷西和路瑟的背景故事,以及路瑟背上的傷疤怎麼來的。同時因為場景會發生在蓋亞的城市或原野中,所以會能夠真正看到,蓋亞現在到底是長什麼樣子。
不過先預告一下,《我》全系列基本上都是全年齡向,所以不會有太極端的東西,但是《西格瑪小隊》是例外,這東西會是我平常會寫的那種,所以請繫好安全帶。
另外,目前已經確定會有自己短篇外傳的角色有蓋拿《飄落的雪》、亞瑟《榮耀與高貴》、皮克西爾波克《堆積的雪》、忠雄《強者與弱者》。
如果有讀者想要看看其他角色的,歡迎點文,包含角色、時間點和情節,不會發生嚴重劇透問題的話,我會評估。
然後,呃,如果真的很想要看R-18的親密互動(或是單人solo)也不是不行啦,請留下想要的角色或情節資訊之類的,我會視情況寫成平行時空或是同一世界線。
我之後會寫一篇自介和作品介紹引導,同時開提問箱,如果覺得在這邊留言太害羞了,歡迎丟到提問箱裡面。
那麼,再次感謝各位讀者們的支持,新年快樂,然後讓我們明年夏天見!
歡迎任何留言討論,所有心得和想法都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