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托勒密王

本章節 3943 字
更新於: 2022-10-24
當讀完這記載奧萊克西故事的,這第四個伊斯特裏亞的短暫記憶之後,伊奧斯·卡夫索從定中出來。他來到水池邊,以清水洗去滿臉的汗珠,那是他在打坐時領略最後地牢恐怖景象所流出的汗水。

自偶然瞥見米哈伊洛維奇教授的記憶以來,伊奧斯就註意到了那個在大課堂上向教授提出質疑的學生——安德烈·洛什卡羅夫,那個性情和舉止都能夠讓他回憶起烏魯卡基那。

他隨即又找到了安德烈本人的記憶之星,那獨特且前所未見的「記憶橋接」——從一個監獄世界覆滅後被連接到另一個上古世界,在那裏經歷了阿托爾與哈尼加爾巴特權力爭鬥的一生後,戰死沙場的記憶。然而,令伊奧斯驚訝的是,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的記憶居然並非他苦苦追尋的第四顆鑰匙之星。

當然,安德烈的死並不是在母親留給他詩句的第四個意象——深林之中,這也就意味著伊奧斯不得不繼續尋找下去。

但很快,他想起了安德烈臨終前所掛念的兩人:蘇珊娜和奧萊克西。他渴望知道這兩人的最終命運,而他們正好來自那個監獄世界,這意味著伊奧斯僅需在安德烈和米哈伊洛維奇的記憶之星附近尋找。如此,雖未尋得蘇珊娜的記憶,卻覓得了奧萊克西的。這段回憶正好終結於深林之中,盡管是林中地牢,亦在林中。因此,漫天繁星中的黑域盡數敞開,伊奧斯·卡夫索如願獲得了第四段伊斯特裏亞。

接著,伊奧斯沒有絲毫的懈怠,他開始馬不停蹄地尋找起第五把鑰匙——在最後被解開的黑域內尋找結尾於「沙漠」的故事。

那時,伊奧斯已經升任為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副館長,他正同從巴勒斯坦和腓尼基來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各六名,總共七十二位猶太學者把《妥拉》從希伯來語翻譯為希臘語。那時,《妥拉》中繁雜紛呈的版本與殘破篇章,使得在伊奧斯的主持下,他們不得不確立一個最終版本。他將自己諸多從阿卡西回憶中得到的內容安排進了書中,其中就包括神的名字:他將伊勒沙代,也就是埃爾改為了他在奧萊克西記憶中所聽得的名字——雅威。

已逾耄耋之年的托勒密國王很久沒有到繆斯博學園的圖書館來找伊奧斯聊天了。那日,他又突然來造訪。老國王很親切地打招呼,然後坐到伊奧斯的身邊開始傾訴起來。

「都是關於我那兩個兒子,關於王位繼承權的問題。」

「發生什麽了?」伊奧斯問道。

「他們兩派人今天在會議上又險些打起來,菲拉德爾菲烏斯甚至還拔出了一半——一把反曲刀來……但是對於這件事,我就是不想這麽早做出決定……伊奧斯。」

托勒密擡起頭看了看這個年輕的副館長的面龐,然後又低了下去,說道:「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夠符合我的要求……」

「為什麽您會這麽說呢?」

「哎……我的大兒子,克勞諾斯。他是那個因為我娶了她侍女而一直耿耿於懷,氣的已經搬到米利都的王後歐律狄刻的兒子。很多人都認為我不愛他們母子倆,他們其實是錯的。我在心底一直以來都把他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是歐律狄刻她的心胸太過狹窄,度君子之腹。

「幸好,小克勞諾斯並沒有繼承她的脾氣,而是生得寬厚、仁愛之本心,但就是太過謙和了。他這樣的性格若是生在太平盛世,會得天下眾民的愛戴與擁護;但在現在這樣的亂世,他的性格只會招致周圍各國虎視眈眈的窺覬,最後落得喪國之危。倘若,他弱的連他弟弟都鬥不過,我又怎麽放心把國家交給他呢?

「那菲拉德爾菲烏斯呢?」

「至於菲拉德爾菲烏斯,他是我和那侍女貝勒尼基的孩子。他本性並不壞,但從小因擔心母親的出身會牽連和影響他們母子的安全而養成了多疑、妒忌和陰狠的性格。我很清楚克勞諾斯不是他的對手,但若要讓菲拉德爾菲烏斯繼承埃及法老之位,我擔心他這具有侵略性和破壞性的性情會讓百姓遭殃,會讓諸國連手像對付安提柯那樣來對付埃及。所以,對於王位繼承者的人選,我遲遲不能做出決定……」

「確實……這非常難辦。」伊奧斯回應道。

由於伊奧斯·卡夫索在阿卡西內幾乎未曾觸及關於這個世界眾生的記憶,他無法為此事提供預見性的建議。他只能像以往那樣,用普通人那樣真誠的話語還以老國王推誠置腹的講述。

但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談話。

數月之後的某日,王子菲拉德爾菲烏斯來到學園,他在迴廊外面撞見了伊奧斯,便用充滿憎惡妒意的口吻說:「噢!是你啊!那個博學多聞的伊奧斯,久仰你的名字了。我一直在質疑一件事……既然你這麽厲害,為什麽父親只是給我找來像菲勒塔斯或是蘭薩庫斯的斯特拉托那樣二流貨色的老師來教我。而不是直接把您請來做我的老師!」

當時,伊奧斯還並沒有十分理解菲拉德爾菲烏斯這幾句話的涵義,只是鞠躬行禮。

而,幾日後的一幕使他恍然大悟。那天晚上,院長法勒魯姆的德米特裏突然打破了圖書館內的寂靜,沖入到抄錄室內。

「伊奧斯!快!到你住所去收拾東西,我安排了船馬上帶你離開這座城市!」

「發生什麽了?!」

「國王病倒了,現在正在昏厥狀態!」

「怎麽會這樣?!」

法勒魯姆的德米特裏特壓低了聲音說道:「我在宮廷裏的線人告訴我,是菲拉德爾菲烏斯下的毒!但這毒沒能要了國王的命,他隨時都有可能醒過來!」

「那你為何會如此驚恐呢?為什麽還要將我送走呢?」伊奧斯不解道,「我知道你是支持王子克勞諾斯的,但現在這種情況,菲拉德爾菲烏斯他還肯定不敢動他的哥哥以及你們這些歐律狄刻派才是啊?」

「是的,他現在是不會動我的!但此時此刻,在這個情況下,現在無論是歐律狄刻派還是貝勒尼基派,他們兩派的所有人都準備要動你了!」

「為什麽?!」伊奧斯驚訝不已。

「因為托勒密國王已經暗地裏決定把王位禪讓給你!伊奧斯!而這消息走漏到了他的女婿皮洛士那裏,然後又被菲拉德爾菲烏斯知道了,所以他才急匆匆地給他父親下了毒!」法勒魯姆的德米特裏難掩慌張的情緒,用手帕擦了擦汗,繼續道,「這種消息很容易不徑而走,如今朝廷上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只要托勒密王醒來,一旦他親自宣布禪讓的命令。那麽所有兩派當權者們的地位就會徹底被動搖!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時間點是除掉你的最後機會!」

伊奧斯呆呆地站在那裏,回以無言的瞠目。

「為……為什麽?」

「沒人知道為什麽!但你現在應該走了!快!」

在夜色的掩護下,伊奧斯·卡夫索登上了駛離亞歷山大港的船,告別了那座陪伴了他十餘載的城市。船在夜幕下輕輕蕩漾,伊奧斯心中略帶不舍,然而,命運召喚著他去往更遙遠的地方。

兩天後,船停靠在了加沙海港,他換上了當地貝都因人在沙漠中穿的長袍,向東北方向前進。當他到達耶路撒冷南面的小城拉赫穆廟時,疲憊不堪的他決定暫時休憩。在那裏,他駐足數日,那時他聽說了菲拉德爾菲烏斯已經成為了埃及的共治王,為托勒密二世。

某日晚正是滿月,伊奧斯坐於那城中一戶旅社的房間中入定。

這些日子以來,他並沒有在最後被解開的黑域內找到任何的線索,他依舊使用過去的思路,先嘗試排除掉那些沒有沙漠的世界,然後從剩下的區域內尋找較為明亮的星體,但這樣做仍舊收獲寥寥。

本來他以為這第五把鑰匙,又會是像上一把那樣,需要消耗掉他十多年甚至更長的光景去尋找。但他在間歇之時看到當晚那一輪很低的望月,彷彿它正在穿過那些層疊的樓宇,透過窗戶,註視著自己。

他啞然地錯愕。

因為這一次,月亮已經為他選擇好了一個坐標。




註解區:

巴勒斯坦:辭源是希伯來語對古代非利士人的稱呼,指從海上入侵迦南地的民族,那是至少3500年前的事情,在亞述文中地中海西南部的海岸被稱為『Pilaschtu』

腓尼基:Phoenicia,是古代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地區,其範圍接近於如今的黎巴嫩和敘利亞

伊勒沙代:英語:El Shaddai,希伯來語:אל שדי‎,神的原名,又譯全能神、全能者,意譯為全能的神(英語:God Almighty)

埃爾:閃米特語轉寫:ʾĒl;,又譯為伊勒、以利、厄勒,在西北閃語中,是『神明』的意思

菲拉德爾菲烏斯:Ptolemy II Philadelphus,即托勒密二世,托勒密埃及的第二位法老和國王(前284年—前246年在位)

克勞諾斯:托勒密·克勞諾斯(Ptolemy Ceraunus,古希臘語:Πτολεμαῖος Κεραυνός,約前319年-前279年1/2月[2]),出身托勒密王朝,在前281年至前279年期間短暫在位的馬其頓國王

米利都:Miletus(希臘語:Μίλητος)是位於安納托利亞西海岸線上的一座古希臘城邦,靠近米安得爾河口,它在赫梯文獻中被稱為Millawanda或者Milawata

歐律狄刻:Eurydice(古希臘語:Εὐρυδίκη, 前四世紀初人物),是安提派特的女兒,也是托勒密一世的妻子

貝勒尼基:Berenice I of Egypt,貝勒尼基一世(救主)(希臘語:Βερενίκη,約前340年~前279年或前277年)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國王托勒密一世的王后和共治者

菲勒塔斯:英語:Philitas of Cos,前340年-前285年,古希臘科斯的詩人與學者,托勒密二世即位前的老師

蘭薩庫斯的斯特拉托:希臘語:Στράτων ὁ Λαμψακηνός 前335年-前269年)是古希臘逍遙派哲學家,也是泰奧弗拉斯托斯死後呂刻昂的第三位院長

皮洛士:希臘語:Πύρρος;拉丁語:Pyrrhus;前319年或前318年-前272年),摩羅西亞國王,出身埃阿喀得斯家族,也是希臘伊庇魯斯聯盟統帥(前306年–前302年, 前297–272年),後來成為敘拉古國王(前278年–前275年)及馬其頓國王(前288年–前284年)

加沙海港:加沙城(Gaza)位於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當時屬於托勒密王國

貝都因人:或貝都人(/ˈbɛduɪn/; 阿拉伯語:بَدْو,羅馬化:badū,單數بَدَوِي badawī)是遊牧的阿拉伯部落,歷史上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北非、黎凡特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沙漠地區

拉赫穆廟:即伯利恆(Bethlehem),拉赫穆(英語:Lahmu,又釋作『拉赫木』,意思是『多毛的』)是阿卡德神話中的神靈,這座寺廟,以及隨後圍繞它形成的城鎮,後來被稱為Beyt Leḥem,『Lehem的房子(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