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戰略意圖

本章節 714 字
更新於: 2022-10-10
經過短暫休整過後,

為了預防日軍主力隨時都有可能會回援,

此刻!必須爭分奪秒的準備離開此地,

根據我方人馬一四五團的殘部弟兄所敘述,

得知他們原是吳超徵排長底下的部隊,

但隨著大量的日軍不斷進軍攻陷各陣地,

許多的同袍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的倒在一次次與日軍的猛烈攻伐下,

慘烈的征伐,使得到最後只能憑借的本能、與同袍並肩作戰砍殺日軍,

雙方陣亡屍體多不可數,狼藉一片,鮮血染紅整片山谷,

若等無支援、光憑他們目前這些捉襟見肘的兵力,

根本無力對抗日軍的兵鋒,只得被迫暫時分開,

以待之後匯合時再想辦法擊破日軍,

可以說此刻的戰鬥進入膠著狀態,

雖然暫時無法搶佔先機、得到準確的敵我雙方具體虛實資訊,

不過經由他們所繪製的軍事地圖上、所標記出的日軍足跡位置情報顯示,

不難推斷出近期與日軍發生的小規模遭遇戰、極大可能只是前哨先鋒,

為的是日軍之後要替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所鋪路,

想藉以佔領長城、作為進攻中原地區的橋頭堡,

如此重要的雄關乃通往內地的門戶,萬不可失,

若是失守、華夏腹地可是會遭遇到日軍源源不絕的全線進攻,

到時就算有莫大的能耐也是無力可回天,

雖然大概知曉日軍的戰略意圖,卻對此深感到被動,

畢竟戰機稍縱即逝,若無法兵出奇招則會錯失許多機會,

但迫於現實、長城各隘口的駐兵量實屬稀少、防禦壓力極大,

倘若在雙方鏖戰下關隘被日軍登城斬首,那麼極可能會導致全軍崩潰,

況且這裡局勢複雜,也無後勤的補給,

這些都是導致他無法征伐日軍的最大因素,

但為了阻擊來勢洶湧的日軍,

不得不如履薄冰,利用長年戍守邊關的經驗,來抵禦日軍的威脅,

倚靠山河之險,拒敵軍於關外,

並挫其銳氣、以退為進,方有一線生機,

死戰者生,膽怯者亡,

唯視死如歸的拚殺,緩解各隘口的沉重壓力,才能發揮到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