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己身經驗讓大家看看,走上「商業作者」後真正要面對的情況——《父皇,萬睡萬萬睡》作者羽宸寰訪談
本章節 5136 字
更新於: 2022-08-24
用己身經驗讓大家看看,走上「商業作者」後真正要面對的情況——《父皇,萬睡萬萬睡》作者羽宸寰訪談
八月導師分享上線囉!此次降臨的作者是在尖端出版過多本BL與影視化書籍的羽宸寰!
本篇含金量真的超級高!羽宸寰老師毫無保留地將成為商業作者路上可能會遇到的經歷,甚至是寫作上的技巧和重點全都傾囊相授,就連思思看到都覺得老師經歷的這一切,簡直是台灣輕小說出版史的縮影。
這真的是一條既快樂卻也辛苦的道路。如果你還不是很理解何謂「商業出版」,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經驗和想法,都歡迎大家來讀讀這篇!
《前言》
在聊聊成為商業作者的過程前,先預計會認真把這篇邀稿全部看完的,都是懷抱熱忱打算參加下一屆原創星球徵文比賽,同時也是渴望進入商業出版社,成為「商業」作者的創作者們。
那麼比起只提到光鮮亮麗的一面,比如稿費可能很優渥、合作案滿到爆、喜歡你的讀者會是多麼熱情可愛……老衲打算頂著籮筐,冒著會被扔來鍋碗瓢盆的風險,用曾經的經驗把放在「商業作者」身上的濾鏡摘掉,讓大家看看走上「商業作者」後真正要面對的情況。
倘若看完這些後,你仍不肯熄滅熊熊燃燒的創作火焰,想替自己拚一拚圓夢的機會,那就堅持下去,直到完成你心中的最高目標為止,都絕不放棄。(握拳打氣)
OK!預防針打完,以下開始回答編輯邀稿的提問。
——想請您聊聊,出道成為商業作者的過程。
每個對創作有熱情的人都是從喜歡「看」故事開始,看著看著,就想「說」故事給別人聽,就這樣用鍵盤敲出第一本屬於自己的小說。
既然故事「說」出來了,那麼下一步就是讓它被看見,於是我投稿給當時少數開放BL小說徵稿的飛象出版社,幸運地,初次嘗試就獲得出版機會,拿到第一筆稿費,成為邁向商業作者的啟程。
只不過當時雖然名為商業作者,卻沒有把自己定義為「真正的商業作者」,寫作只是隨興、靈感來了就寫沒靈感就不寫、沒有規律沒有規劃、隨時可以放棄,甚至不曾想過要「承擔」什麼,寫小說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只是一種「愛好」,沒把它當作一份「工作」認真對待。
這樣的錯誤認知,來自我出道時恰好是台灣小說出版的榮盛時期,即使賣斷的稿費也比現在的稿費高出許多(甚至一倍),當時的娛樂管道也不如現在百花齊放,沒有網飛吸引目光、沒有手遊罷佔課金、沒有抖音只需幾分鐘就能讓你開懷大笑,還有全台灣上千家的漫畫小說租書店當底氣,光是批貨給租書店大盤,就能保底首刷印量五千本。
黃金年代下,即使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菜鳥,在大出版社拿到一本小說的賣斷稿費也是從3~4萬起跳。
對!起跳。
是不是很棒?
更棒的是你如果賣得好,一年想出幾本書就出幾本,只要你敢寫出版社全都要,一個月幫你出兩本也沒問題,只要你銷量夠好,知名度夠高。
BUT!人生最討厭的就是這個BUT。(笑)
網路興起了、手遊出現了、智慧手機問世了、網飛取代百事達進攻影音串流平台……於是,租書店一間一間收掉,出版社一間一間無預警倒閉,合約被壓,承諾的出書檔期和稿費成了空談,就連從前的業績和履歷,也變成掛在牆壁上的勳章──
好看,卻無用。
來談合作,希望接收你作品合約的其他出版社,在畫完未來將如何幫你規劃寫作方向的漂亮大餅,端上一碗又一碗名為我們很看好你的迷湯後,雖然表示合作沒問題,但──稿費直接砍一半!此話一出,害我啃了兩口的大餅、喝了半碗的迷湯當場從嘴巴噴出。
當下,第一次體會到「殘酷」兩個字怎麼寫。我最後決定把已經投出的稿子撤回,走進自費出版的園地。
那時,我還不算是「真正的商業作者」。
直到看見尖端出版社第五屆的浮文字比賽,雖然知道有這個比賽時活動已經結束,卻讓心底的不服氣和延續創作之路的渴望徹底炸裂。於是隔年參加第六屆浮文字比賽,最後成為尖端的簽約作者。
那麼,這時候的我,算是「真正的商業作者」了嗎?
不!還不是。
看到這裡,你是否好奇到底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算「真正的商業作者」?
首先,穩定出書。
既然作者前面放了「商業」兩個字,就表示你一年最少出版2~4本書(如果是全職作者,數量上調),並且沒有出書的「空窗期」儘量不要超過1年。為何?因為市場不會等你。
空窗超過1年,讀者會流失,通路會把你遺忘,於是首刷印量拉不上去,銷量會用殘酷的數據打爆你的臉。然後更殘酷地在下一本書,讓本該成為你底氣的數據,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直到出版你的書已無法打平成本,被市場宣告經營多年的筆名,不再擁有被期待的「商業價值」。
就這樣,作品產量變少……拉長出書時間……漸漸淡出……消失不見……除了作者本人的人生規劃,決定引退江湖另闢疆土外,更多的,是默默走完這個流程。
其次,要讓自己的作品能賣錢。
這不是廢話嗎?對,是廢話,卻是商業作者讓自己在創作之路上活下去,最重要的一句廢話。
沒有誰希望寫出不賣錢的作品,誰都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在博客來金石堂銷量排行榜上蟬聯數月,都希望小說能再刷、二刷、三刷,就像不會有人每天朝九晚五辛苦工作,卻告訴老闆「老闆沒關係你不用付我薪水喔」。既然走了商業出版的路,作品的銷量就等同工作業績,是繼續走下去的底氣,是抵擋每一輪淘汰賽的護身符。
小說,就是能明碼標價的「商品」;而你,是來創造業績的「合作者」;固定產出具有市場價值的作品,則是「工作」。
第三,坦然接受各種評論的鋼鐵心。
創作,需要細膩的觀察和文筆;但,把創作之路走得長遠,需要的卻是不怕各種挑戰改變甚至評論的鋼鐵心。當作品推到市場上後,就是能明碼標價的商品,既是商品,自然有人愛不釋手有人厭惡至極。商業作者要做的,是從每一則評論中吸取讀者喜歡與不喜歡的元素,成為下一本改進的養分和動力。太過在意一則負評卻忽略其他表示喜歡的好評,是每個創作者都必需經過的考驗。
第四,感謝你的團隊。
站在台前接受鮮花掌聲的是作者,但沒有幕後團隊,你站不上閃耀的舞台。所以當站上台後,莫忘了把一本書推到讀者面前,付出辛勞的不只作者,還有許多你認識的、不認識的,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為了這本書盡心盡力。
最後,直面你的銷量單,不停止向前邁進的腳步。在尖端,最特別也最最恐怖的,是作者每隔「半年」就會接到一次非常詳細的作品銷量單。詳細到什麼程度?詳細到個位數。(笑)你的每一本書,包括實體書和電子書,賣出多少?庫存多少?累計銷量多少?等等等等,全、部、攤、給、你、看!
所以你很清楚哪本書賣了幾千幾萬本,或者哪本書只賣了三位數。這,就是「商業」;這,就是「價值」;這,就是「工作」。
如果只打算出個一兩本書圓夢即可,大可把寫滿殘酷數據的銷量單塞到看不到的地方,眼不見為淨。可如果你想把創作之路走得長久,請直面銷量單上的每一行數字,扔掉你的不甘心,認真去問你的編輯,問他這本的優勢和劣勢,接著提出你對「下一本小說」的想法,並和他討論這個想法是否可行。最後,繼續投出下一本小說的大綱,往下一本新書的進度邁進。
數據很殘酷,卻不是絆住你的藉口。
往前走、再往前走,在乎來到你面前的每一份工作,讓銷量成為你的底氣,把筆名創造出屬於它的價值,並且直到抵達目標前都不放棄,這才是真正的「商業作者」的過程。
——選擇當前的創作題材(藍月),是否有出於市場考量?
承上,答案是──是!
如果你在應該寫「自己喜歡的題材」?還是寫「市場喜歡的題材」之間猶豫?最完美的答案,自然是寫「自己喜歡,市場也喜歡的題材」。然而市場變化太快,誰也沒辦法時時刻刻預知下一個爆款的題材是什麼,如果要在兩個選項之間排列先後次序,那麼就「先」寫市場喜歡的題材吧!
畢竟擺在你面前的是一場又一場的淘汰賽,夢想雖豐腴現實卻很骨感,先讓自己在賽道上活下去,才有機會實現夢想,不是嗎?
至於如何判斷「市場喜歡什麼」?請先問問自己,如果你寫BL小說,你知道每個月每個出版社有哪些作者出書嗎?你知道那些書的內容大概是什麼嗎?你知道那些作品在博客來和金石堂的排行榜上的排名如何嗎?你有觀察過書店書架上是把哪些作品或作者的書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嗎?你知道最近影視戲劇或遊戲市場上流行哪些題材嗎?
如果你不觀察市場趨勢,又如何期待市場會喜歡你的作品?尤其當你還是新人作者,沒有隻要你出書就一定收藏的鐵粉讀者時,作品越能貼近市場需求,辛苦寫成的小說才能被更多人看見。積沙成塔的道理誰都知道,差別只在誰真的肯花功夫實踐道理而已。
——若創作過程發現自己哪裡不足,會如何補強呢?
一、讓主角「演」出故事,而不是「敘述」發生了什麼
例1:妻子對丈夫表示她很不開心,因為在剛才的派對上她看見丈夫跟另一個女人太過親暱。
例2:打開大門後,妻子踏著憤怒的腳步走進客廳,把包包甩在客廳的桌子上。
「妳到底在氣什麼?」丈夫一頭霧水地問。
「剛才在派對上,你不是跟那個女人聊得很開心嗎?」妻子指著丈夫的臉,不悅地說。
【例1】是「敘述」發生了什麼。這時候,讀者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看見」主角發生了什麼。
【例2】則是「演」出故事。
讓讀者以「第一人」的角度,彷彿他們就是那位丈夫(或妻子),從丈夫和妻子的視角「體會」主角發生的事情。
二、修辭很美,但請適可而止
文學小說很常用一長串的修辭去描寫一種心境或一個畫面,但這也許不那麼適合商業作品的讀者,就像藝術電影的消費者跟商業電影的消費者,走進電影後期待得到的體驗並不相同。就像如果曼威電影如果使用長達半小時的慢鏡頭去詮釋英雄黑化的心境改變,絕對沒有讓他一拳打爆自己的患難之交來得有爽感。
同理,商業小說也是。
三、要給故事一個主軸,主軸就像棉花糖的竹籤,所有的糖絲都要纏繞那根竹籤
如果故事的主軸是「復仇」,那麼主角的一切行動都要貼合這個主軸,無論過程中他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都是為了最終復仇的目的服務。
千萬別寫著寫著就把主軸寫到「開花」,比如把主角放飛去談戀愛去經歷挫折,或是像武俠小說一樣沒事就摔進山谷,卻又告訴讀者這些經歷和最終的目的沒有任何關係,那麼這樣的安排只是湊字數,會讓故事節奏顯得拖沓。
——會建議目標是商業出道的作者,避免什麼樣的錯誤?
一、太愛自己的作品
我明白很多創作者把作品當成自己的「孩子」,容不得別人說它不好,聽不進對它的批評。但就像保護過度只會寵壞孩子阻礙他們未來的發展,對於作品的態度,亦然。如前面說的,商業作品一旦被明碼標價,就是可受公評的商品;而作者,只有在不同的反饋聲音中歷練成長,才能把寫作之路走得長久。
所以,不要太保護作品,也不要太保護自己。讓你和作品一起承受,才能一起成長。
二、只想寫自己的小說
書市一年不如一年的情況,早已不是值得詫異的消息。
「跨界合作」已經是各家出版社甚至作者尋求活路的方法,而這,也意味作者要走出只為「自己的作品」服務的侷限,走進更多元的創作與合作方式。比如替遊戲寫劇本、幫影視或遊戲作品執筆改編小說,只有當你擅長的本領越多,你的「不可取代性」才會越高。
三、只寫一種類型
承上,早年在租書店稱霸武林的年代,言情小說賺得盆滿缽滿。其後,輕小說創造另一波的高峰。近年,BL成為影視和小說的流量密碼。每一次高峰,就代表在未來會出現低谷,如果只會寫一種類型,那麼當那個類型處於低谷時就得面臨淘汰,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請努力掌握不只一種類型的小說,讓自己在淘汰的大浪打來時,還有另一個救生圈能讓你存活。
——經驗累積下來,認為在創作過程中必勝的訣竅是?
一、堅持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大多數的人早就選擇放棄」,這個網路金句與大家共勉。
也許一開始時,你不是最亮眼最優秀的那個,但只要你肯比其他人堅持,並且在過程中不斷精進學習,那麼跑到終點,拔起名為夢想的旗幟的,肯定是你。
二、學習,不停止腳步地學習
掌握的技能越多,不可取代性越高。
淘汰標準年年不同,去年可能及格線是60分,你只要考61分就能安全,但可能今年的及格線突然變成75分,仍待在61分的你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淘汰。不斷學習,特別是對新領域的學習,是捱過淘汰賽的保命符,也是當機會降臨面前時,讓你足以握住機會的實力。
三、無論開心還是難過,只給自己一分鐘大笑或哭泣
銷量有賣得好的時候,自然也有賣得不好的時候,無論陷進情緒自怨自艾,或者自得意滿沾沾自喜,都不是好事。因為無論你開心還是難過,最終的目標仍在前方,你離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情緒起伏上,不如繼續邁開腳步縮短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
四、感恩
感恩陪跑的編輯、感恩為作品打拚的團隊,以及感恩每一位願意犧牲荷包君買本支持的讀者。賺錢很辛苦,如果不是真心喜愛作品,誰會花兩三百塊去買書。身為創作者,對內,要對得起出版社支付的稿費;對外,要對得起讀者的辛苦錢,端出讓他們喜歡的作品。
以上,僅以自身經歷和想法,提供給打算走上創作之路的每一位創作者。
也許不太心靈雞湯(哈)、也許讓你聽得渾身皮皮剉,但只要敢吞下這些「真實」,踏入商業領域後無論面對什麼,都能悠閒一笑,應付自如。
祝每一位看到這裡的創作者,相信自己,堅持不放棄,就能把夢想活成現實!(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