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章節 1027 字
更新於: 2022-05-31
開始寫這本書之前,剛好碰上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街上很空、校園很空、所有平時充滿嘈雜人聲之處一夕間全都空下來了,仿若來到另一個世界似的,所有想念的家人朋友都只能憑藉著網路相互聯繫。面對生活上的劇烈轉變,相信大多數人一時之間是很難適應的,我也一樣。
對於那些積累在胸口難以抒發的情緒,也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對著空白的文檔反覆敲下一行又一行安慰自己的話,也因為疫情讓我更加深刻體悟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到底有多麽重要,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是重感情的,所以才會感到憂鬱、後悔、悲傷,我自認是個很念舊而且很容易產生「如果當初能怎樣,就好了」這種想法的人。我真的不確定如果我是故事裡的石孟妤又或藍牧天,有沒有辦法像他們一樣勇敢的接受與面對人生在世的所有得到與失去。
在網路連載這本書的時候,一直很擔心這個故事會不會太沈重,畢竟我開始寫這個故事時,出現在文檔上的第一句話是,「至少這一次,我們都成為了,能夠好好與傷痛共存的,成熟的大人了。」算是本書的宗旨,打完這句話後,我將文檔擱置了好一陣子,直到再次打開時,悄悄把「大人」裡的「大」字給移除,移除的原因在於,反覆咀嚼過後,我依舊認為長大的感覺,似乎只有當事人可以去定義,而學會面對傷痛這件事著實太難了,如果要說面對失去是長大必經的事,那麼可不可以以更溫柔的方式來處理這塊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情緒,不用撕心裂肺,也不需刻意抹去,就只是難過的時候盡情難過,放肆的去想念去惦記,體認到這是身而為人都會有的一種情緒,然後接受它、擁抱它。
許多情緒的陷入源自於我們與事件本身的距離太近,然而當時間的軌跡拉長,距離被牽引開來之時,回過頭來觀望事件本身,往往會有更客觀的體悟與回饋,而這些體悟與回饋便逐漸構成越來越堅強與成熟的心靈,自我責備與自我和解的對比在這個故事裡,應該是我最想置入的對立面,又或許上述兩者並非完全對立而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寫下這本書的初衷也僅僅只是希望給予自己還有閱讀這個故事的人一些溫暖和鼓勵,回顧過往那些讓我們感到後悔與失落的片刻,如果依然感到自責傷心,也請不要逃避,雖說與自己和解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在面對與解決的過程中,那些滿目瘡痍的傷疤,終會在時間的軌跡裡蛻變為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吧。
至少,我是這樣相信的。
這篇後記寫於某個氣溫驟降的傍晚,寫至這裡手邊的咖啡仍是溫的,既不燙口又存有餘溫,既然如此,就把這份溫暖擱置於此,感謝讀到這裡的你,願我們都能成為更加溫柔、溫暖的人。
__烏瞳貓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