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氏匿蹤龍

本章節 516 字
更新於: 2022-02-17
2022第一種被命名的非鳥恐龍

學名:Abditosaurus kuehnei(屬名意為隱藏的,指其化石自被挖出後擱置了足足六十年,種名致敬化石發現者Walter Georg Kühne)
科:薩爾塔龍科
屬:匿蹤龍屬
模式種:庫氏匿蹤龍

正模標本有眾多編號

描述:
該物種發現於西班牙特倫普群(Tremp Group),生存年代為晚白堊世馬斯垂克期。該物種的標本最早於1954年開始就陸續挖出,然而直到今年才被描述命名,而這也是其屬名的來源。其正模標本包含背椎、肋骨、部分四肢、部分骨盆,還有大量的頸椎。當時的歐洲為一片群島,而當地的大型動物也受到島嶼侏儒化的影響而變小,該物種卻與其他歐洲的泰坦巨龍類不一樣,依然維持巨大的體型,因此其目前也是當時歐洲體型最大的泰坦巨龍類恐龍。根據系統發育分析顯示該物種更接近非洲與南美的演化支,而非歐洲本土的演化支,這表明了該物種為外來的物種。研究人員推測在馬斯垂克期早期海平面有所下降連結歐洲群島與非洲的陸橋出現,兩邊的物種也有了遷徙交流,而其中一支自非洲遷徙到歐洲伊比利亞-阿莫里克島的泰坦巨龍類則演化成了匿蹤龍,而這也解釋了為何匿蹤龍有較大的體型。研究人員認為這類外來物種會對當地的島嶼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