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杯椎魚龍

本章節 649 字
更新於: 2022-01-08
2021新種魚龍

學名:Cymbospondylus youngorum
科:杯椎魚龍科
屬:杯椎魚龍
模式種:魚形杯椎魚龍 Cymbospondylus piscosus

正模標本為LACM DI 157871

描述:
該物種發現於美國法夫雷組(Favret Formation),生存年代為中三疊世安妮期。其正模標本包含完整的頭骨、頸椎、部分前背椎與前肢。該物種光是頭骨長度便達1.89公尺,依照肱骨尺寸推測其完整體長能達到17公尺,體長已超過了霍夫曼滄龍的15公尺(jw裡面的滄龍就是霍夫曼滄龍)。該物種的發現表明魚龍自演化出來後僅僅只花了300多萬年的時間變出現超過15公尺的超大體型,而鯨魚則用了超過4000萬年的時間才達到類似的體型。因此研究團隊針對該地層的魚龍食性與動物群組成進行研究,並構建能量傳遞模型。現今的鯨類之所以能長那麼大,是因為其主要濾食低營養級的浮游生物從而獲得巨大的能量,但是魚龍時代卻沒有這麼多的浮游生物足以支撐那龐大的體型。研究團隊認為正是由於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消滅了80%的海洋生物,才能使魚龍在海洋中迅速的輻射演化,佔據現代海洋中魚類與鯨類的各種不同生態位,使得三疊紀的能量傳遞網由羊膜動物主導,而非現代由非羊膜動物所主導。儘管缺乏如現身浮游植物等的高效生產者,但中三疊世海洋的食物鏈卻比現代短的多,二疊紀後繁盛的頭足類如菊石、牙菊石的能量大量流向海生羊膜動物,食物鏈頂端的魚龍面對能量損耗遠比現代鯨類小的多。而這可能就是魚龍能在短時間內演化到如此巨大體型的原因。